正文 第97章 紅色七師(21)(2 / 3)

謝蘊山:直南一專署原專員,1943年在魏縣反掃蕩戰鬥中犧牲,時年38歲。

王偉民:冀魯豫第二軍分區原政治部主任,1940年在對日作戰中犧牲,時年22歲。

任繼宗:冀南抗日郵政總局原副局長,1942年在日寇大掃蕩中犧牲,時年26歲。

張恩桐:東明縣委原書記兼八路軍濮陽辦事處東明分處主任,1941年在日寇掃蕩中犧牲,時年28歲。

任樂亭:永年縣遊擊大隊原大隊長,1940年在反掃蕩戰鬥中犧牲,時年24歲。

劉同方:漳河縣原縣長,1943年在對敵作戰中犧牲,時年32歲。

司景周:八路軍前方後勤部二科原科長,1940年在遼縣十家嶺反掃蕩戰鬥中犧牲,時年28歲。

楊三朝:磁、武、邯區幹隊原隊長,1940年在對敵作戰中犧牲,時年30歲。

門九敬:肥鄉縣委原副書記,1939在對敵作戰中犧牲,時年21歲。王湧波:息烽縣委原書記,1950年在剿匪戰鬥中犧牲,時年34歲。劉法堯:衛河縣原縣長,1943年在對敵作戰中犧牲,時年27歲。

李素若:大名特支原書記,1938年被直南特委認為是托派而遇害,時年33歲,後平反。

李大山:華北教聯組織部原部長,1938年因肺病病逝於漯河醫院,時年29歲。

吳益普:南宮縣委戰委會原秘書,1941年因肺病病逝,時年32歲。陳鏡三:大名縣原副縣長,1942年在工作中犧牲,時年32歲。

李尊榮:直南特委原秘書長,1933年2月為執行黨的任務,舍身跳車被軋死,時年24歲。

馬天勝:衛河縣委原書記,1941年在對敵作戰中犧牲,時年24歲。

李青陽:大名團縣委原組織委員,1939年因懷疑是托派,被輕率處死,時年30歲,後平反。

高煥廷:南和中心縣委原書記,1932年犧牲於北京草嵐子監獄,時年28歲。

於紹孟:濱河縣四區原副區長,1943年遇害,時年35歲。

薑世泰:臨城縣財務科原科長,1947年南下時犧牲,其他不詳。李錫瑞:巨鹿縣委原組織部長,後犧牲。其他不詳。

李鏡明:冀南邊區文化救國總會原編輯,1944年病逝,時年34歲。

蘇東曦:東明縣城關小學原校長,從事地下工作,解放戰爭時期遇害,其他不詳。

賈棟:成安縣南區戰委會原主任,1939年由於叛徒出賣遇害,時年27歲。

牛盡善:廣宗縣一區原區長,1942年被敵殺害,時年31歲。

於癱:129師一旅一團三營原教導員,1946年被土匪活埋,時年33歲。

王一夫:冀南區黨委原委員、組織部幹部科長,1942年犧牲,時年34歲。

郭維棟:冀南行署電報局原總務科長,後犧牲。其他不詳。

王鴻猷:冀魯豫大眾劇社創始人之一,1942年在日寇大掃蕩中犧牲,時年30歲。

楊文華:磁縣師範青年團原負責人,1930年犧牲於江西北部反圍剿戰鬥中。其他不詳。

穆文平:東明縣城關區原副區長,1947年犧牲。其他不詳。

杜華峰:冀南文化救國會原幹事,1944年犧牲。其他不詳。

歲月荏苒,生命不再。然而,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總會被一些事情和人物感動著,這是一種永遠不會泯滅的人性良知。這裏,我們之所以再把他們從塵封的曆史中翻出來,是為了祭奠先烈,也為了告訴未來,目的是求得心靈的安寧和社會的和諧,追求社會的進步。

(三)大名七師為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包括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區。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進入太嶽和太行山區,創立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2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進入冀魯豫地區,與地方黨組織建立冀魯豫、魯西、湖(微山湖)西三個抗日根據地。1941年7月,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就地域範圍來講,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包括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隴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的廣大地區。1937年冬起,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晉東南,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除主力部隊保持機動外,組成若幹遊擊部隊和工作團,分赴晉東南和平漢路以西的晉冀、晉豫邊以及冀西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又先後派出先遣支隊、東進縱隊和騎兵團深入冀南地區,協助中共冀南特委領導的抗日武裝,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1938年4月,晉東南軍民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收複了遼縣(今左權縣)、襄垣、沁縣、屯留、長治等18座縣城,奠定了晉冀豫、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同時,擴大了部隊,成立了晉冀豫軍區和冀南軍區。5月,一二九師、一一五師各以主力一部進入冀南和平漢路以西的冀豫邊地區,開辟了漳河以南、道口至清化鐵路以北的豫北地區。1939年春,一一五師主力一部進入山東。1940年4月,八路軍第二縱隊挺進冀魯豫邊區,成立了冀魯豫軍區和行政主任公署,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同年8月,成立了太行、太嶽、冀南行政聯合辦事處。1941年開始,根據地軍民進入極端困難的時期。是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召開,製定了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及各種基本法令,正式選舉組成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楊秀峰任邊區政府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任副主席,從而建立了統一的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開展生產運動和經濟文化建設,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遊擊戰爭,恢複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1944年5月,冀魯豫和冀南兩區合並,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同時成立新的冀魯豫軍區。1945年8月,成立了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同時,根據地軍民展開戰略大反攻,一舉收複縣城59座,解放了全區的絕大部分城鎮。八年抗戰中,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軍民作戰3萬餘次,斃傷日偽軍19萬多人,八路軍等抗日武裝發展到29萬餘人。全區擁有縣城105座,麵積60萬平方公裏,人口25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