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馮征調十一旅三十一團任政治處主任。在正太、清風店和解放石家莊等戰役中,該團政治工作較為突出,發揮了重要作用,被授予“軍政雙勝”的錦旗。1948年8月,馮征任縱隊宣傳部副部長。9月,被野戰軍政治部借調主持《子弟兵》的出版。11月,調華北野戰軍第十四縱隊任宣傳部長,後兼代師政治部主任。1949年,馮征調華北軍區,創辦《華北解放軍報》,任報社社長兼新華社華北軍分社社長。在貫徹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方麵,受到總政治部表揚,馮征被推薦列席第一次全國政協會議,並出席第一次全國新聞工作會議。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作戰開始後,馮征調到總政宣傳部,負責全軍宣傳報導和廣播工作。從1951年到1952年,共編發了400萬字左右的報道稿。他本人也前後六次赴朝工作,榮獲“軍功章”。1952年到1959年調總政政治工作調研處、秘書處兼管主任辦公室期間,他經常下部隊調查研究,隨總政首長參加中央、軍委總部的重要會議。為總政起草的《製止某些高級幹部腐化墮落》的指示、有關雲南邊防和福建海防以及新疆生產兵團的考察報告,受到毛澤東同誌和老帥們的表揚。
1955年夏季,馮征作為中國軍事友好代表團的成員隨彭德懷元帥出訪東歐八國和蘇聯、蒙古,他參與彭總在國外講話的起草,寫了大量通訊報導,經新華社播放,在國內主要報刊發表。廬山會議後,馮征受株連,被扣上“彭德懷的吹鼓手”等帽子,受到撤職警告處分。1961年七千人大會後,經羅榮桓主任提議,軍委總政治部才摘掉了他“反黨”的帽子,補授大校軍銜。1965年馮征任《解放軍報》副總編輯時,對林彪審改該報元旦社論時增加“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提出質疑。“文革”期間,被認為是“既反毛又反林”的“現行反革命”,身心受到摧殘,後送河南焦作勞改農場勞改。1971年林彪折戟沉沙後,罪名才得到部分取消。1972年到1973年,總政派他到各地學習“文革”中的“新鮮事物”,因他說了真話,被停止工作,繼續“靠邊站”。1975年,鄧小平重新主持工作後,偕同葉帥對軍隊進行整頓,馮征被派到福州軍區政治部工作。
1978年10月,馮征調任總參政治部副主任,1981年徹底平反,任總參政治部主任。1985年2月,他退居二線後,調任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負責工作,編纂了一係列黨史資料叢書。1989年馮征被授予功勳榮譽勳章,在軍隊中離休。1997年,馮征同誌主編的《中國革命老區》(163萬字)出版,江澤民同誌為該書題寫書名。
三、大名七師在直南革命中的地位
在直南革命鬥爭史上,大名七師是一個重要的革命策源地。在直南革命最艱苦的年代裏,是大名七師撐起了直南革命的大旗,掀起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轟然推動了直南革命前進的車輪,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她的曆史功績和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大名七師是直南革命的策源地
這裏,我們需要對直南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直南,就概念來講,是直隸省南部的簡稱,大體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邯鄲市所轄的全部區域和石家莊市、衡水市所轄的部分縣市,同時也包括河南省北部、山東省西部的一些縣市。本書中所說的直南地區,是指當時有直接隸屬關係的共產黨組織活動的區域,包括了河南省的安陽、內黃、滑縣、淇縣及山東省的莘縣、冠縣、聊城、範縣、朝城、濮縣等這個範圍,涵蓋了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不過,大名七師黨組織的活動範圍也有的突破了這一範圍,有的遠達北京、唐山、天津、太原、南陽等地。
大名七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辦學14年。在這14年的崢嶸歲月裏,伴隨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腥風血雨,大名七師走過了一個極不平凡的路程。是時,中國革命舉步維艱,人民生活每況愈下,軍閥間的連年混戰把國家推向了山河破碎的地步。中國向何處去?這是當時每一個人都麵臨和思考的問題,尤其在知識分子中表現的更為強烈。無疑,謝台臣先生屬於其中的一分子。“五四”新文化運動揭開了中國現代革命曆史的序幕,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使中國革命展現出了新曙光。隨著中國工業無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一些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而使得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正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謝台臣先生在創辦大名七師初期,就和廣大進步師生一道,高舉“五四”運動科學與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實行教育革命,推動了直南一帶的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喚醒了整整一代人,並對後來革命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自1926年中共豫陝區區委委員馮品毅同誌在大名七師建立黨的組織以後,學校領導人謝台臣、晁哲甫、王振華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直南革命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裏,已經不是僅僅對舊教育的批判和鞭撻,也不是單純的對新教育的探索和憧憬,更重要的是對革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也就是為黨培養人才,為社會打造精英,從而使得這所學校的辦學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也使謝台臣先生的教育思想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謝台臣先生教育思想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