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紅色七師(19)(1 / 3)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裴誌耕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參加平漢戰役後,北上到冀東,二旅打下遵化後,先後轉戰熱河、察哈爾、綏遠等地區。由於戰爭的需要,1947年初,一縱又返回冀魯豫戰場,二旅主攻西台集,殲敵劉汝珍部三個團。1947年7月,裴誌耕任冀魯豫軍區獨立二旅政委、旅黨委常委、書記。1947年8月,裴誌耕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十一縱隊政治部主任、縱隊黨委常委。1949年2月,第十一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七軍,裴誌耕任第十七軍政治部主任、軍黨委常委。

在此期間,裴誌耕參加了平漢戰役(邯鄲戰役);1947年,參加了魯西南戰役、豫東戰役(睢杞戰役);1948年9月參加了濟南戰役;以後又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戰役,均較好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作戰任務。

1950年至1951年,裴誌耕任中共遵義地委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

1951年2月,任陸軍第十一軍軍黨委常委、政治部主任。1953年,十一軍改為空五軍,裴誌耕任空軍第五軍政委、軍黨委常委、書記。這期間,主要是執行防空作戰任務,先後擊落了國民黨空軍入侵大陸的飛機數架,打擊了國民黨空軍的囂張氣焰。1958年,任福州軍區空軍副政委、黨委常委、副書記。當時任務主要是配合炮擊金門,與國民黨空軍爭奪製空權,經過緊張激烈的空戰,擊落國民黨空軍十幾架飛機,終於奪取了製空權。1959年,裴誌耕任空軍學院副政委、院黨委常委、副書記,主持空軍學院日常工作。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為空軍培訓現職師、團級幹部,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共培訓師、團級幹部千餘人。

1977年,裴誌耕任空軍政治部顧問。主要分抓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軍以上幹部落實政策的工作,圓滿完成了任務。裴誌耕是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1983年8月,裴誌耕按正兵團職(行政七級)離休。

1955年9月,全軍第一次授銜時,裴誌耕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二)趙北源領導、參與的革命武裝鬥爭

趙北源(1917~1964),直隸省大名縣沙圪塔村人。14歲考入“七師”附屬高級小學校。在校期間,閱讀革命書刊,聽黨員教師講課,逐漸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1932年,趙北源小學還未結業,就借文憑,考入了大名七師。

當時,蔣介石實行“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對日妥協,積極反共,血腥鎮壓愛國運動。趙北源對時局極為憂慮,對國民黨反動派備感義憤。他努力閱讀馬列主義書刊,進步很快,於193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大名七師學校領導權被國民黨反動分子郭鳴鶴掌握,原有的黨、團員大都被迫離開學校。隱蔽在校內的少數黨團員,為了鞏固擴大黨的組織,以讀書會的名義組織同學閱讀革命書刊,宣傳共產黨的主張,發展黨員,節假日還到城內進行地下活動。到1934年暑假時,大名七師黨的地下活動被學校當局發覺,趙北源等十多個黨員學生被開除學籍。

1935年春,趙北源經任繼宗介紹到肥鄉縣辛安鎮當小學教員。他以教書為掩護,擔任了中共肥鄉中心縣委發行部副部長職務,積極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趙北源的活動引起了敵人的注意,為了黨組織的安全,他不得不離開肥鄉返回大名。後來,因找不到組織關係,家境又貧困,隻好到外地謀生,直到1937年8月才返回故裏。

不久,母病故,父失業,家境十分艱難,趙北源經人介紹到北平靠賣書度日。“七七”事變後,趙北源返回大名。1938年初,趙北源與白映秋等同誌接上關係,隨後打入敵人內部,尋機宣傳我黨抗日主張,傳遞情報,營救被捕同誌等,做了許多重要工作。

1938年7月,趙北源調大名四區抗日大隊工作,先後擔任民運幹事和四大隊指導員。1940年7月,被編入一分區第九旅二十六團,趙北源任該團二營營長。他隨軍參加百團大戰,苦戰六個月,成績顯著,受到上級的表揚。1940年冬回冀南,趙北源任魏縣大隊長。1941年1月,趙北源赴太行一二九師參訓班學習,同年10月重返冀南一分區,相繼擔任二十六團參謀長、漳河縣長和廣(平)大(名)路南支隊政委等職,為開辟大名、魏縣、成安一帶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43年8月至11月,趙北源在冀後梯隊黨校整風期間,因遭受左傾路線的迫害,使他在精神上備受煎熬,肉體上也受到殘酷折磨,但他實事求是,堅持原則,與錯誤思想進行了堅決鬥爭。

1945年5月,趙北源回冀南三分區,先後擔任路南支隊政委、二十六團政委等職,為解放成安、臨漳立下了功勞。此後,在平漢戰役、安陽北部剿匪和保衛回隆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多次受傷仍不下火線,有七、八塊彈片留在他身上始終未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