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西代固黨支部收回了本村由全村出錢購買、存放在地主富農家中的三支護莊公槍。
7月2日,王從吾、穀俊華與崔野衝支部書記連守先商定:采取“裏應外合”的方法,收取崔野衝地主槍支。蔡小莊派遊擊隊員潛入崔野衝,崔野衝派黨員帶領遊擊隊員闖進地主家中收槍,同時商定了口令。
連守先回村派黨員崔正國迎接蔡小莊遊擊隊。
7月2日半夜,蔡小莊遊擊隊員由黨員王學林帶領到崔野衝收槍。王學林在舊軍隊當過連長,走在隊伍前麵。王從吾、連守先各帶一支手槍走在隊伍後麵。走到崔野衝村南,崔正國出來迎接。崔正國口吃。王學林問:“口令。”崔正國一緊張,語塞。王學林開槍,誤把崔正國打死。王從吾、連守先聽到槍響,知道已經引起地主注意。決定遊擊隊不再進村,撤回蔡小莊。到崔野衝收繳地主槍支計劃失敗。
王從吾早就考慮到遊擊隊缺少槍支,請內黃縣太平村鐵匠打了16支撅把子,估計已經打好。王從吾親自騎車去取。7月日,王學林不聽招呼擅自把抗日遊擊隊的旗幟插到村東三教堂。王從吾回來後召開黨的會議,批評了王學林。王學林作了檢討。
7月7日,蔡小莊黨支部黨員王學林、杜樹森、杜鈞、杜營等人帶著槍,從村西頭到村東頭收槍。共收長短槍、撅把子三十多支。接著打開曹子貴、杜金榮等幾家地主的糧倉,沒收二十餘石糧食分給缺糧群眾。下午,雙廟、西代固、野胡拐、磚井等村黨支部帶領遊擊隊員來到蔡小莊三教堂集合。共集合起遊擊隊員100多名,步槍、短槍44支,其餘是撅把子、矛子、大刀等,縣委書記穀俊華宣布成立“工農北上抗日遊擊隊”,任命王學林為工農抗日遊擊隊隊長,郭海寬、穀湖為副隊長,杜鈞為指導員。
此時,蔡小莊村長以王學林勾結外來土匪為由,去大名縣衙告狀,並跟蹤監視遊擊隊活動。國民黨大名反動政府獲訊,即派出騎兵四師駐紮在離蔡小莊10餘裏的德政村進行偵察,準備對遊擊隊進行鎮壓。
麵對敵人的凶惡來勢,黨組織召開了會議,大家一致認為,在敵我力量懸殊很大的情況下,與敵人在大平原上硬拚,很難取得勝利。為保存革命力量,最後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邊界地方轉移。當遊擊隊轉移路過雙廟東地的時候,突然遭到大名國民黨騎兵四師和雙廟大地主湯老躍糾集的地主武裝以及靳百華的雙廟巡警隊的伏擊,遊擊隊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二、大名七師部分學生黨員的革命武裝鬥爭
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之一,並已被中國革命的實踐所證明。同樣,在大名七師革命鬥爭的曆史上,也不乏有這方麵的先驅和後來人。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毅然拿起了武器,走上了戰場,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功勳。
(一)裴誌耕領導、參與的革命武裝鬥爭
裴誌耕(1907~1997),直隸省大名縣西馬頭村人。1924年從大名縣立第一高級小學畢業後,同年考入直隸省立第七師範學校學習。1925年,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他積極參與了支持上海工人反英日帝國主義的鬥爭,從此激發了較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開始研讀一些政治方麵的書刊,這對於他以後加入共產黨,起到了啟蒙作用。1927年1月,裴誌耕在大名七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中共大名縣委書記。在任大名縣委書記期間,裴誌耕領導了反華洋義賑會修築大(名)館(陶)公路無償強占農民土地的鬥爭;1930年2月,裴誌耕組織領導了第一次“驅張挽謝”運動,這兩個鬥爭均取得了勝利。1930年8月,裴誌耕在大名縣組織暴動,這個鬥爭沒有搞起來。1933年任中共張家口地委書記,當時主要是從事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的工作。
抗日戰爭期間,1940年,裴誌耕任冀魯豫軍區武裝動員部長,主要是組織訓練民兵,領導民兵配合主力部隊打仗,曾受到軍區首長表揚。1941年,裴誌耕任冀魯豫軍區第六軍區政委,主要工作是對敵開展武裝鬥爭,擴大部隊,幫助建立地方政權等,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1942年,裴誌耕任中共巨南工委書記,工委下屬五個縣,主持黨政軍全麵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地區擴大了,抗日政權也由3個縣到發展到5個縣,主力部隊由一個正規團擴大到兩個正規團,縣大隊由3個擴大為5個,打了不少勝仗。1945年8月,由新組建的團攻克成武縣城。其他黨和群眾工作成績也比較大。抗日戰爭時期,裴誌耕領導、參加了冀魯豫軍區的多次反掃蕩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