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紅色七師(16)(2 / 3)

1937年,日軍入侵華北,學校南遷。林曉受晁哲甫先生的委派,與李化民、申寶等人一起,回到魏縣家鄉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活動。1938年5月,林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受黨組織委派,林曉到國民黨陳明韶部九團做政治工作,宣傳抗日主張,發展黨的組織。後陳變節反共,林曉接受黨的指示,離開陳部到大名二區大隊任指導員。1939年6月到1945年秋,林曉先後任冀南區黨委秘書處幹事、區黨委代理秘書長、漳河縣委組織部部長、冀南一地委組織科科長、魏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安陽縣工委書記。由於形勢惡化,當時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林曉依靠黨的領導和群眾的支持,不斷擴大抗日武裝,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抗戰勝利後,林曉先後擔任安陽縣委書記、內黃縣委副書記,他積極發動群眾,建立農會,減租減息,除奸反霸。1947年秋,林曉奉調南下,於同年年底進入鄧縣,擔任了中共鄧縣縣委第一任書記。通過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剿匪反霸,迅速打開了局麵,建立了遊擊區,有力地配合了解放鄧縣和南陽的戰役。

1951年後,林曉先後擔任中共南陽地委組織部副部長、南陽專署專員、地委第二書記。1956年2月,任南陽地委第一書記,直至“文化大革命”

開始。林曉在南陽主持工作期間,正值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時期,全區認真貫徹黨的“八大”方針,在經濟建設方麵取得了明顯成果。但在“浮誇風”、“共產風”等“左”傾冒進思潮的泛濫下,南陽地區的經濟也一度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林曉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並如實向上級反映南陽的困難,爭取省裏給南陽調撥了兩千萬斤糧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陽的災害,減輕了群眾的痛苦。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林曉被當作南陽地區的頭號“走資派”受到衝擊,1968年秋被關進監獄,1969年又被下放到鄧縣黃牛研究所農場。1972年元月後,林曉被分配到河南省醫學院,先後任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組長,實際是“靠邊站”。

1977年底,林曉調任安陽地委第一書記。當時安陽派性鬥爭嚴重,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林曉嚴格按照黨的政策辦事,處理了個別問題嚴重的幫派人物,妥善解決各種矛盾,使安陽地區的形勢基本穩定下來。1980年秋,林曉任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籌備組副組長,1983年後任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他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黨的紀律檢查工作,查處了一批重要案件。

1985年5月,林曉當選為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代主任。在此期間,林曉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為推動省人大及省委常委會的各項工作,依法行使人大職權,為促進全省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製訂地方性法規和開展依法治理、執法檢查、民主評議三項活動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他還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針對農村工作的實際,向省黨政領導及時反映情況,提出了一係列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12.栗彙川及其主要活動栗彙川,1915年生,直隸省廣平縣杜村人。1933年畢業於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學,同年考入河北省立大名師範學校,1937年畢業。同年8月,由曹海波同誌介紹,在廣平城內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6月,經廣平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肖一舟同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間,栗彙川同誌任職於廣平縣簡易師範學校。

抗日戰爭爆發後,肥鄉縣地下黨員曹海波到廣平縣簡易師範學校進行革命活動。在黨的領導下,栗彙川同誌和廣平縣簡易師範學校校長張文炳發起組織了廣平縣抗日犧牲救國會,張文炳同誌任主任。10月間,日寇侵占了廣平縣城。由於此時張文炳同誌已去河南,栗彙川同誌接任廣平縣抗日犧牲救國會主任一職,領導廣平縣的革命鬥爭。同時,栗彙川與大名縣的解蘊山、李大磊、王紀明,館陶縣的梁逸民等同誌組織了大(名)館(陶)廣(平)抗日救國會,並與敬濡之、栗濱塘同誌組織了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1938年春節後,栗彙川和王紀明同誌持肥鄉縣委書記門九敬同誌的介紹信,到南宮城內,向冀魯豫省委書記陳箐玉(以後改稱李箐玉)、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宋任窮同誌彙報了廣平、大名一帶的政治情況以及他們開展革命鬥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