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紅色七師(15)(2 / 3)

劉大風敢於堅持原則,抵製和反對左的方針、政策,因此受到錯誤的處理和打擊。但他仍安心工作,毫無怨言,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黨性,“安明”這一名字,就是這一時期起的,意在:“安心工作,久而自明”。1941年底,擔任太行五分區武委會主任,在日寇多次“掃蕩”的艱苦環境中堅持鬥爭,為太行山區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45年10月,八路軍發起了邯鄲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他負責五分區的戰地後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支前任務,受到上級的表揚。1947年,他率領地方幹部百餘人,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任麻西工委書記、三分區專員、豫皖蘇七地委副書記等職,在開辟新區工作、保障前線供應方麵,均作出了很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大風曆任河南省軍區人武處處長、中南軍區人武處處長、中共廣州鐵路局黨委書記,廣東省監委副書記、省紀委顧問、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對各種不正之風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十年動亂中,劉大風身心備受摧殘,但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革命信念。

劉大風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畢生從事革命活動,對直南黨的創建有著重大貢獻。1983年10月,劉大風參加了大名七師建校60周年紀念活動。1986年1月,劉大風不幸去世,終年80歲。

7.郭獻瑞及其主要活動

1933年春,郭獻瑞考入了素有“地下黨校”之稱的河北省立第七師範學校。在學校,他秘密組織了讀書會,有目的地閱讀了謝台臣的《中國通史講義》、《哲學入門》、王實甫的《政治經濟學講話》、庫斯聶的《社會發展史》,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之發展》、《唯物史觀》,河上肇的《經濟學大綱》等革命理論書籍。1935年,在晁哲甫同誌倡導下又開始在學校工友中和校外開辦夜校,傳播革命思想。1936年加入“反帝大同盟”。郭獻瑞畢業不久,“七七”事變爆發,他立即參加了南樂縣各界抗敵後援會,親自指揮修整交通道路和向前線運送給養的支前工作,同時舉辦全縣村、鄉幹部抗日訓練班。7月底,在南樂縣以郭獻瑞為團長建立了“抗日救國十人團”,以此為骨幹,他們發展秘密武裝小組,建立河北民軍四支隊,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同年8月,郭獻瑞被直南特委任命為南樂縣工委書記。1938年初,他和晁哲甫、朱之純、安法乾組建清南大東邊區中心縣委後,仍負責南樂縣東、大名河東以及莘縣朝城地區的工作。5月,我軍收複南樂縣城後,郭獻瑞被選為救國會主任兼鄉村黨部訓練學校校長。在南樂城內、韓張、元村舉辦了四五期基層幹部訓練班,從中發展近百名黨員和民先隊員。9月底,他調任廣平縣長兼縣大隊隊長,此間建立並擴大了抗日武裝力量,以“麻雀戰”打擊日軍。他作戰英勇,果敢機智,戰術靈活,被老百姓讚譽為真正打日本的八路縣長,並被冀南主任公署通令嘉獎。

1939年9月,郭獻瑞調到冀南行署工作,先後擔任冀南水利局委員會副主任、生產建設總局局長、工商管理局局長兼稅務局局長、銀行行長、貿易公司經理、財經幹部學校校長等職務。在興修水利、救災、管理市場、集市貿易、打擊偽鈔等工作中有力地同敵人進行經濟鬥爭,保護了根據地的生產建設。同時,他開創了解放區的燒酒專營生產,受到冀魯豫邊區政府的表彰。

1949年7月,郭獻瑞當選為河北省政府委員、省供銷合作總社主任、黨組書記。1951年初,調任華北供銷合作總社主任、黨組書記。他首先抓好培訓工作,成立了華北合作幹部學校(現北京工商大學前身),對幹部進行普遍輪訓;棉、糧、油的計劃收購,也是華北合作社係統率先進行的。

1954年,調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後調任中國商業部副部長,為貫徹中央精神,他認真總結多年工作經驗,撰寫了《結合合同》一書,推廣農產品產、購、銷三結合的作法。1960年10月,黨中央任命郭獻瑞為中共華北局委員兼華北局財辦主任。整社四清時,他以中共華北局委員和邯鄲地委常委的身份,在中共永年縣搞了一年四清,一年複查工作,複查時兼任永年縣委第一書記。

1969年下半年,郭獻瑞調北京市工作,他經常參加勞動,進行社會調查研究。1972年他當選為市委委員,調到市財貿組,幫助軍代表重點抓蔬菜的生產和市場的安排。1977年,北京市人代會上他當選為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兼財貿部部長。1978年郭獻瑞到中央黨校學習一年,擔任第9支部書記。1979年北京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北京市副市長,繼續狠抓蔬菜等副食品生產及生產基地的建設,在市內街道上有計劃地抓了“三站、兩代、一所”的建設和強化工作。為保證人民日常生活,繁榮經濟,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做出了顯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