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劉漢生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後,中央組織部委派他帶幹部到東北開辟工作,後任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全國解放後,中央軍委任命劉漢生為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鐵道兵政治部主任。20世紀50年代初,調任世界工聯亞澳聯絡局秘書長。1953年任唐山市委第一書記。1958年,唐山市委、地委、秦皇島市合為唐山地區,劉漢生任第一書記兼唐、秦警備區第一政委。1959年任中央地質部副部長。在大躍進運動中,劉漢生堅決反對“五風”,抵製大煉鋼鐵等“左”的政策和作法,因而在1959年反“右”運動中,遭到批判和打擊,受到黨內撤職處分。1962年中央擴大會議後才得以平反。
“文革”中,劉漢生深受迫害,被地質部造反派批鬥、關押、監督勞動近11年,直到1978年平反。爾後,調任電力部副部長。劉漢生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劉漢生是大名七師校友中目前還健在的幾個人之一。為了大名七師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劉漢生同誌雖已高達百歲有餘的年齡,但依然在為母校的建設工作做著自己的努力,一如既往地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著自己晚年的光和熱……
6.劉大風及其主要活動
劉大風(1906~1986),直隸省南樂縣(今屬河南省)佛善村人。祖父劉清心是晚清秀才,劉大風六歲隨祖父進私塾,14歲入本縣官莊私立高小讀書。1923年,劉大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直隸省立第七師範學校第二班讀書。
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大名七師是直隸省內一所比較進步的學校,謝台臣校長積極倡導“以作為學”的教育主張,貫徹“五四”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在直南一帶影響很大。入校後,劉大風勤奮學習,接受新事物很快,深為師長和同學們所稱讚。他在校內與同學共同編輯刊物《曙光》,宣傳新文化,與舊文化、舊學派進行鬥爭。1925年,“五卅”慘案震動全國各地,他參加領導了大名七師、大名十一中、五女師等校的反帝愛國活動。他們組織學生罷課,成立“五卅慘案後援會”,並聯合商會在大名縣城關帝廟召開市民大會。會後,又和其他同學發起了抵製日貨的活動。為表達投身革命洪流的決心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他借劉邦《大風歌》中“大風起兮雲飛揚”一句自勉,並將名字劉介風改為劉大風。
1926年8月,共產黨員馮品毅同誌來大名七師任教。馮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宣傳中共主張,介紹北伐戰爭的大好形勢,這使劉大風深受教育,思想認識有了很大提升。10月,馮品毅將要離開大名七師,劉大風便積極主動地提出入黨要求,經馮介紹,他和趙紀彬、李大山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又吸收成潤、吳益普為中共黨員,成立了黨、團兩個特別支部,劉大風任黨支部書記。這是大名一帶最早的黨組織,在整個直南、豫北地區也是建黨較早的地方。
中共大名七師特支成立後,劉大風積極開展革命宣傳,並以擴大“讀書會”為名,團結更多的同學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初,黨支部又發展了十幾位同學入黨。不久,謝台臣、晁哲甫、王振華也加入了黨組織。這就使大名七師成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學校,直南革命的一個策源地。
1927年初,寒假期間,劉大風在家鄉深入茅棚草舍,同貧雇農促膝談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發展劉峰等為中共黨員,建立了南樂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佛善村支部。學校開學後,劉大風、趙紀彬、李大山赴北京,同中共北方區委取得了聯係。1927年1月,中共北方區批準劉大風到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在這裏,他不僅學到了馬列主義理論和農民運動的經驗,而且還學到一些軍事知識,特別是聆聽了毛澤東講授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使他對中國革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畢業後,順直省委任命他為特派員,負責指導大名以南各縣的工作。10月,在他的主持下,中共大名縣委成立。在他任中共大名縣委書記期間,蔡和森同誌曾對他的工作予以了高度評價。
1929年4月以後,劉大風先後擔任邢台中心縣委組織部長、書記,直南特委組織部長兼磁縣縣委書記,參與領導了直南黨的工作,對整個直南地區黨的工作作出了很大貢獻。“七七”事變後,他又擔任臨時直南特委書記,在大名淪陷前後動亂的日子裏,奔赴南樂、清豐、濮陽、大名從事黨的恢複和整頓工作,不僅使黨的組織得到了恢複整頓,而且又有了很大發展。劉大風還集中力量建立了在我黨領導下的直南第一支革命武裝——第四支隊,初步開創了直南豫北抗日遊擊戰爭的新局麵。1937年10月,第四支隊在清豐古城集合時隻有60餘人,不久,逐漸擴大,發展到千餘人,成為我黨領導下的一支堅強的武裝力量,活躍在清、南、大、濮、內、滑各縣境內,打擊日偽,保衛群眾利益,開展了衛河兩岸的平原遊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