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1 / 2)

1936年6月8日,資產階級革命家、著名學者章太炎病逝,魯迅在距離自己逝世前十天(10月19日),在病中力疾寫了這篇文章。

寫文章的觸發點是:“上海的官紳為太炎先生開追悼會,赴會者不滿百人,遂在寂寞中閉幕,於是有人慨歎,以為青年們對於本國的學者竟不如對於外國的高爾基的熱誠。”因此,魯迅在文章中首先要回答的,也就是章太炎與高爾基的不同。這便接觸到了章太炎的悲劇。

章太炎曾經是締造“中華民國”的功臣,在推翻清朝帝製的輿論方麵,卓著勳績;但是,他後來在哲學思想上信奉佛學莊子,辛亥革命後更轉向他先前反對過的儒學;在政治思想上從與孫中山“論政多所不合”(《自述學術次第》)到改組光複會成立共和黨與之對立,並為袁世凱鼓氣,說是“追念前清之亡,既由立憲,俯察複來之禍,亦在共和。……大總統總攬政務,責任攸歸,在此存亡危急之頃,國土之保全為重,民權之發達為輕。”(轉引李劍農著:《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第165頁)後來雖迫而反袁,思想已走下坡路了。在文化思想上,章太炎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也曾視為“使人淫縱敗常”的“洪水猛獸”。(《〈王文成公全書〉後序》,此後,章太炎甚至發展到為軍閥孫傳芳所利用,成了孫的婚喪祭禮製會會長,要他主持投壺儀式,他雖然沒有去,但是也接受了一些饋贈;後來則接受蔣介石的饋贈,為其宣傳“讀經有利無弊”。因此,遂為論者不滿。但是1933年3月9日,日本侵略軍進圖華北,蔣介石與之妥協時,章太炎等奮然而起,發表宣言,揭露蔣“陽示抵抗以息人言,陰作妥協以受敵餌”的投降政策。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章太炎發表意見,同情學生愛國運動,指斥當局壓製。可見他功過雜陳,並非完全晚節不終。

但是,如果與高爾基比,則屬於兩個階級了。高爾基是“戰鬥的作家”,“他的一身,就是大眾的一體,喜怒哀樂,無不相通。”而“太炎先生雖先前也以革命家現身,後來卻退居於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牆,和時代隔絕了。紀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許將為大多數所忘卻。”

由於章太炎本身的弱點,因此就被反動當局所利用,連追悼會也是“官紳”召開,“為小民所不敢到”;“近有文儈,勾結小報,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鳴得意”。因此,魯迅就不能不站出來對章太炎作一個正確的評價。

評價涉及三點:

第一,著眼於革命業績。魯迅說:“我以為先生的業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魯迅自己之師事章太炎,就“並非因為他是學者,卻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文章對這一點論之頗詳。

第二,分清功過是非。章太炎的確有缺點,缺點產生的原因是“既離民眾,漸入頹唐”。但是評價一個曆史人物還必須從大處著眼,魯迅“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因此,缺點與其相比,“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