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安貧樂道法》(1 / 1)

魯迅的雜文,常常從一些具體的事情出發,來討論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這與歸納了許多問題,上升到理論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同。但是,魯迅的雜文,“格局雖小”,提出的問題卻大。如果將魯迅對中國曆來反動階級的統治術的研究歸納起來,比起那種以抄書為能事的社會學著作來,不知要生動多少倍,深刻和豐富多少倍。原因在於它言之有物。物者,客觀的實際也。言之有物,就是反映出了客觀的實際。

比如這篇《安貧樂道法》,題目好像是要傳授這類方法,使人忍不住要看一下。其實,它是要拆穿“安貧樂道”這個古之明訓的。

安貧,就是安於被剝削、做牛馬;樂道,就是樂於統治階級提出的道德規範,思想上能做到馴化。

所以魯迅說:“勸人安貧樂道是古今治國平天下的大經絡。”但是,為什麼功效很少呢?魯迅就要來回答這問題。

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統治。因此,他們對這兩方麵的統治經驗都有所繼承。

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安貧樂道法”:

一種是提倡對職業要發生興趣,樂此不疲。提倡者所隱藏的別有一種動機是要工人創造最高的剩餘價值,乃至工作十小時以上。於是,一到晚快便筋疲力盡,工傷層出,魯迅問得好:“連自己的身體也顧不轉了,怎麼還會有興趣?——除非他愛興趣比性命還利害。”他們的興趣當然首先是在於減少工作時間,使自己喘一口氣。有誰去向他們宣揚“安貧樂道”,無異向他們敲骨吸髓。

魯迅還觀察到一種現象,“說是大熱天氣,闊人還忙於應酬,汗流浹骨,窮人卻挾了一條破席,鋪在路上,脫衣服,浴涼風,其樂無窮,這叫作‘席卷天下’。”然而說這樣的風涼話的實際上是最拙劣的騙人術。因為一到秋涼,手捧肚子,口吐黃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魯迅說得好:“大約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窮真是這麼有趣,現在的闊人一定首先躺在馬路上,而現在的窮人的席子也沒有地方鋪開來了。”魯迅是用反詰法來戳穿這些風涼話的實質的。

“安貧樂道法”唯恐失傳,一直推廣到中學生中間,以至中學生會考,也能“代聖人立言”了。有一篇獲得優良成績的《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論》,其中說:……若德業已立,則雖饔飧不繼,捉襟肘見,而其名德足傳於後,精神生活,將充分發展,又何患物質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諦,固在彼而不在此也。……“人生真諦”,在精神生活而不在物質生活,因此即使不能“充腹”,不能蔽寒也不要緊,如果都信了這一套,治國平天下者可以省卻許多煩惱。然而正如魯迅說,這位中學生開的藥方,“對於大學生就不適用,同時還是出現了要求職業的一大群。”

由此,魯迅得出的結論是:“事實是毫無情麵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魯迅以事實證明了“安貧樂道”這套古今治國平天下的大經絡的失效。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有了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然後才能從事精神活動。

魯迅對“安貧樂道法”的批判,戳穿了反動統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這個大經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