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上節課給大家講了杜甫死亡之謎,一代詩聖離開了人間,可是我們得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尊稱他為“詩聖”,他的詩我們都知道叫做詩史,像曆史一樣,他這個人叫做詩聖,那是不是說杜甫在世的時候就像聖人一樣享受著崇高的禮遇,獲得了很多的光環,是不是在世的時候就有很多的追星族在追他,像李白那樣,我們前麵講李白的時候講過的,有的人就跟著他追,他到哪兒就跟到哪兒,真有這樣的事情,杜甫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我們的回答是,不是,絕對不是。
大概還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十四五歲的時候,杜甫曾在一首詩裏回憶道,說:“斯文催魏徒,以我似班揚”,什麼意思?當時有兩個很有名的文人,一個叫崔尚,一個叫魏啟心,非常欣賞少年杜甫的才華,說他的才能能跟班固、揚雄相比,可是現在我琢磨呀,這也就是文學前輩,對一個文學少年的讚揚之語,這種讚揚多多少少得打一點折扣,而且這個詩寫的時候,是杜甫向別人推薦自己,希望能夠得到官員的提拔,而回憶他少年的時候,受別人讚揚的事,所以這個得打點折扣。杜甫青年的時候,我們知道,他跟李白、跟岑參、跟高適、跟王維、跟儲光羲等,盛唐的一批大詩人都有過交往,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起吃飯,喝酒,射箭,騎馬,關係都不錯,可有一樣,這些大詩人到目前為止,現存的詩文裏頭還沒有發現他們有對杜甫的詩文,有直接的,崇高的讚譽的這樣的語句,這多多少少能說明一點問題。
一直等到杜甫晚年的時候,五十多歲的時候,我們想有三個文人對杜甫的詩有過比較好的評價,可是有一樣,都不是當代的知名詩人,還有一個例子,也是挺致命的,就是盛唐的詩人,自己編選當代詩人的詩集,叫做唐人選唐詩,我們發現在盛唐編選的集子裏麵,包括在中唐的時候的人編的詩集裏麵,很多詩集沒有人選杜甫的詩,有選王維的,有選李白的,但是沒有人選杜甫的,這也很能說明問題,當然我們不排除有的人選了,但沒發現,但就現在發現的來看,杜甫的詩當時沒有能夠廣泛的進入唐人選唐詩的範圍。這就說明什麼問題呢?杜甫的詩可能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還沒有大到那種影響力,像誰一樣呢?像王維,像李白,沒有。
畫外音:看來杜甫在生前的名氣遠遠不如像李白、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二流詩人,可是,在杜甫去世之後,特別是中晚唐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以元稹、白居易、韓愈為代表的一批當時的著名詩人,開始極力推崇杜甫,一些唐人選唐詩的集子中也有了杜詩的身影,那麼,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而第一個將杜甫稱作“詩聖”的人,又會是誰呢?
杜甫的這個出名他有一個過程,但他在世的時候聲名不算大,甚而至於還有點寥落了,什麼原因呢?杜甫的詩寫的這麼好,講了這麼多講,你卻告訴我們說他的詩不受歡迎,這裏麵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僅僅從文學上來講,我覺得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就是盛唐的詩人,寫詩,欣賞詩,欣賞什麼樣的?歌頌理想的,杜甫的詩,特別是他中年以後,大多數的詩是抨擊現實,揭露黑暗的,盛唐人喜歡詩歌裏麵表現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比方說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喜歡這樣的,杜甫的詩更注重錘煉語言,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啊,這是從創作上來講,還有格調上來講,盛唐的詩人更喜歡明快的,樂觀的,高昂的詩,杜甫的詩比較沉鬱,比較委婉,比較渾厚,比較低回。
所以他當時的創作雖然在文學史上來看,我們現在來看,他達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但是他可能跟當時那個時代的審美的趣味,審美的理想有點錯位,這當然我們既不能苛求杜甫去迎合時代,也不能渴求時代來遷就杜甫,但是從客觀上來講,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評價上的錯位。我們這一講的題目是“詩聖之謎”,這個詩聖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最早開始把杜甫跟聖人的聖聯係起來的是誰呀?很多人都想不到,就是宋代有一個婉約派的大詞人叫秦觀。秦觀寫了一篇文章,叫《韓愈論》,在《韓愈論》裏麵他把杜甫跟孔子放在一起比,他說孔子的學說,孔子的思想是集他那個時代集大成的,杜甫的詩就像孔子的思想一樣,也是集大成的,可有一樣,這是針對杜甫詩的藝術成就來講的,我們經常都說杜甫的詩歌是古典詩歌藝術集大成的一個人。
等到北宋、南宋了以後,很多的文人把杜甫比作周公,我們都知道這周公是孔子很崇敬的一個人物,把杜甫比做周公,還有的文人把杜甫的詩跟《論語》,跟《孟子》並列起來,認為都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千呼萬喚始出來”,總有一個人會直接的把杜甫稱為“詩聖”的,這個人是誰,就是明朝的一個文人叫王稚登,大家不太熟悉,但這不重要,他說了一段話,說“餘曷敢言詩,問諸言詩者有雲,供奉之詩仙,拾遺之詩聖”,什麼意思?就是翰林供奉李白那是詩仙,杜甫不是做過左拾遺嗎,杜甫是我們的詩聖,這是就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材料來說,是第一次把詩聖這個稱號跟杜甫這個名字直接的聯係到一起。
到後來,有一位很著名的研究杜甫的明朝時候的文人,也是大專家,叫王嗣?,他在詩篇裏麵說:“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又說“詩聖神交蓋有年”,從這兒以後,杜甫是詩聖的這個稱號就算固定下來了。
畫外音:按道理,中國詩壇群星燦爛,唐宋兩代的大詩人比比皆是,詩才可以與杜甫比肩的人也不在少數,為什麼單單是杜甫一人獲得了“詩聖”的尊稱,“詩聖”杜甫到底“聖”在哪裏?
你說他是詩聖這沒錯,我們願意相信,可是杜甫究竟是聖在何處,這就是最重要的。我們說第一,杜甫聖在忠君愛國,矢誌不渝,杜甫有一首詩很能說明自己忠君的程度,愛國的程度,他在詩裏說:“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葵藿傾太陽,自性固莫奪”,什麼意思?我現在所處的這個朝代,碰著一個好皇上,“生逢堯舜君”說誰呢?唐玄宗,像堯舜一樣的名君,所以我不忍心離開這樣的好時代,我要為這個時代奉獻我的一切,而且我忠君,我愛國的這個本性,像什麼一樣呢?“葵藿傾太陽”就像向日葵圍著太陽轉一樣,太陽到哪兒我到哪兒。我們還都記得,安史之亂一爆發,杜甫就帶著自己家裏人逃難,他從當時的奉先縣往北跑到了?州,就是現在的陝西省的富縣,他一到?州,把家裏人剛安頓好,按道理這兵荒馬亂的,還不得跟家人呆在一塊,你跑了家裏人也不知道你是死是活,你也不知道家裏人的情況,沒有,杜甫剛聽說唐肅宗要在靈武,就是現在的寧夏中衛縣要繼位,他就把家裏安頓好,他自己隻身就去找皇帝去了,結果我們都知道,半路上讓安史叛軍給抓起來,押回長安,押了一年,一年以後,他撿了機會逃出長安,按人之常情而言,他應該這會兒回到?州去看看老婆孩子還在不在了,是不是?這是個本能反映,但是他說了“葵藿傾太陽,自性固莫奪”,這是我的本性,從來不肯動搖的,所以他的這種本能使得他沒有回家去,他跑到了當時的鳳翔,皇帝在那兒,他見到了皇帝。
所以,我說你理解杜甫,你就想,當時兵荒馬亂的,那麼多的大臣被安史叛軍抓了之後投降了,還有很多盛世的文人在太平時期歌功頌德,安史之亂一爆發就隱居山林,或者躲到南方去了,杜甫算什麼,區區一個八品小官,又是往北跑,又是往南跑,就為了找誰呢?不是為了找自己家裏人,就為了找皇帝,可是當時的唐肅宗剛剛繼位,說白了,這皇帝的位置能坐到什麼時候,兩說,這個皇帝能不能帶領大家打敗安史之亂的這個軍隊,兩說,在這種情況下,杜甫隻有一個信念,就是皇帝即是國家,我找著這個皇帝我就找著這個國家,我找著這個國家我就等於支持了我們國家正義的戰爭,我支持了正義的戰爭,我反對分裂,我就是大大的忠臣。所以,我們說這個思想上我們能看出來,他是自覺的,人的這個思想和行為,難就難在自覺這兩個字,沒有人逼他,皇帝自己都顧不了自己,唐玄宗都跑到四川去了,他能顧得了誰,對杜甫來講他說了“自性固莫奪”滲透到他的血肉裏邊,滲透到他的日常行為裏麵,他處處,時時,刻刻,他都想到皇帝,他想到皇帝實際上是想到這個國家,這是最難的。所以,我們說什麼呢?這是一種執著的和堅定的一種信念,所以我們說這是杜甫之為“詩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