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和行為確實是一以貫之的,從他曆次的為官經曆就能夠清楚的看到這一點,所以杜甫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愚忠,而是一種生發在心底的執著堅定的信念與理想,可是當麵對朝廷與官場中的種種腐敗和醜惡時,杜甫又將如何應對,詩聖杜甫還聖在何處呢?
第二,表現在哪兒呢?就是關注國事,洞察時事,你光關注國事還不行,你得洞察時事,前邊是說你的態度,後邊是說你的本事,杜甫因為困局長安十年,他生活在下層,可是他要求官,他不得在上層活動啊,他在上層活動的過程當中,目睹了種種腐敗和醜惡的行徑,都寫在他詩裏麵,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詩《兵車行》,說“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些詩句大家都非常熟悉,這首詩具體寫的是哪件事?就是唐朝和南詔的戰爭,這個南詔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現在的雲南的大部分地區,還有貴州和四川的局部地區,也還包括現在的緬甸、老撾、越南的一部分地區,南詔在唐太宗的時候就臣服於唐朝,它自己是獨立的,但是它臣服於唐朝。
這地方很重要,為什麼要跟他搞好關係呢,這兒你不搞好關係,他要跟吐蕃聯合起來,那唐朝的西南邊境就很危險,可是當時的負責西南邊境事務的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這個人脾氣壞,又急躁,還很多疑,他跟當時的南詔王沒有搞好關係,關係搞的非常僵,結果發生武裝衝突,這武裝衝突一發生,你贏了也算了,他又打輸了,一打輸死了六萬多人,他是楊國忠的親腹,所以楊國忠跟唐玄宗說打勝了,還請功呢,他這兒請功不要緊,南詔王就火了,南詔王投靠了吐蕃,唐玄宗哪知道這些情況,他下令在長安,在洛陽,在河北一帶廣泛的征兵要攻打南詔,這當地的老百姓聽說南詔這個地方,雲南這個地方,多瘴癘之氣,因為這個水土不服,實際上是水土不服,都很害怕不敢去,聽說打仗還沒開始,十個人先死了八九個人,都傳說呀,所以不敢去,不敢去怎麼辦呢?就硬抓,抓著一個壯丁給你帶上枷鎖,然後直接給你送到隊伍裏去。
所以,那詩裏邊說得好“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這根本不是戴上大紅花,騎上大白馬,歡送去參軍的的場景,這整個是把人直接抓出去,跟投到死牢裏頭一樣。那麼,這樣的一個情形,怎麼可能打勝仗,所以杜甫是,首先關注國事,第二他洞察時事,他把這個問題一看就看到本質上,哪個是本質,第一,你這個戰役本身就是非正義的,非正義的戰役理上都站不住,肯定要失敗。第二,你這個征兵製度有問題呀,有的戰士十五歲就當兵,到了四五十歲了回來之後還要接著當兵,你這製度有問題,影響士氣。第三是什麼呢?窮兵黷武啊,青年壯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一些婦女在那兒耕地,那能耕好嗎,影響農業生產,農業生封建社會的根本,動搖根本了,你仗能得贏嗎?再次,你在長安洛陽地區征兵,你還要收當年的租稅,你把主要的勞動力都征走了,照樣在收同樣數量的租稅,當地的人民怎麼能夠擁護你,你失去了民心,這仗怎麼能打贏。
最後,說什麼呢?“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是違反常情的一種呐喊,白居易原來在詩裏麵說什麼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那是說想讓自己的閨女當貴妃,去享福的,這個可不一樣,生下男孩肯定死,為什麼呢?長到一定歲數立馬就拉走了,那麼,使得人民發出這種有悖常情的呼喚,證明這個王朝發生了重大的問題,也是失民心的,所以我們說,從這些方麵來看,杜甫的詩聖也是一個很重要體現的一個方麵。
畫外音:由此可見,關注國事,洞察時事,同樣是詩聖的重要內涵,《兵車行》就充分反映了這一內涵,而我們知道,杜甫一生四處漂泊,曆盡艱辛與苦難,在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又是如何升華自己的情感的,對待黎民百姓,對待妻子兒女,詩聖的聖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杜甫之聖第三點,聖在推己愛人,心憂天下,他有一首詩,裏麵有這麼幾句,說:“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這說的是什麼呀?我將妻子兒女寄放在郊縣,因為杜甫當時在長安做官嘛,物價太高,隻能把家裏人先安排在郊縣去住,回家探親,說我們一家人在風雪當中不能相聚,我現在急急忙忙的往家裏麵趕,就是想和家裏人共患難,同生死,可是等到我剛到家裏頭的時候,聽見一家人哭成了一團,怎麼回事呀?他說幼子饑已經卒,他說最小的兒子餓死了,他一進家門就遭到了這麼一個重大的打擊,說“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我作為一個父親很失職,我在外麵成天這麼忙,成天求官,成天在外麵跑生計,結果我的兒子餓死了,作為父親非常的愧疚,“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我自己即便不悲痛,可是我聽見鄰居在哭我的小兒子,我心裏邊也特別的不好受,誰又能想到今年是個豐收年,我的兒子還會餓死,這是前半段講的這個意思。
接下來,筆鋒一轉,很自然地一轉,變成什麼呢?說“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算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什麼意思?“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像杜甫在當時八品官,有一種豁免權,可以不交任何的租稅,可以不服兵役和徭役,換句話說可以不承擔所有這一切的苛捐雜稅,他說,像我這樣一個家庭,在豐收年裏小兒子都餓死的話,那一般人家又會怎樣呢?他就想到了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就想到了現在還在戍守邊境和邊防的戰士的家庭,那些家庭又該怎樣呢?他最後結尾說“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我想到這些,我的這個憂患,我的這個憂慮就像終南山一樣高,不能斷絕。所以我們說這個,特別體現出他一個什麼樣的思想呢?就我剛才講的推己及人,他自己家庭遭了難,他自己處在窮困當中,但是他依然想到的是比他更加窮困,地位比他更低的人。這樣的一種思想的境界,那遠非身處富貴之地,然後才去體恤貧窮老百姓,不是這樣的人能夠比的,所以我們說這是詩聖的第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