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電冰箱廠對電冰箱在產品規格、質量保證、成本控製等方麵進行了改進,推出的適合家庭使用的四種規格、質量可靠、價格偏低的電冰箱,開始進入我國普通百姓家庭。1983年,市場需求量急劇增長。年初的訂貨會上,僅部分一級批發公司的訂貨就達23萬多台。可當時年產量僅有6萬台。而電冰箱的心髒壓縮機全國當年也隻有北京電冰箱廠壓縮機車間生產的6萬台。壓縮機的產品設計、製造工藝、工裝設備、質量保證、選配裝配、生產管理等都比電冰箱生產複雜而困難。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北京市經委和二輕局采取了果斷的措施,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和生產結構,在近期內擴大適銷對路的家用電冰箱的生產能力。打破原來小而全、小批量生產的格局,在全國率先組建了以電冰箱產品為龍頭,按照國產化配套、專業化生產、大批量生產為原則的北京市電冰箱總廠(現名雪花電器集團公司)。原計劃到1985年要達到電冰箱產量15萬台.實際執行的結果則是到1985年生產電冰箱16.1萬台。
1983年5月,輕工部根據市場的需求、投資的可能及企業的現有條件,把北京壓縮機項目列為輕工部“六五”期間的重點項目。初步確定年產規模為單班15萬台,雙班30萬台。
當時主要是考慮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利用已建成的5000平方米廠房(原建設為重型機床車間、利用現有的機加工設備,適當的填平補齊,擴大生產能力。這樣投資少、上馬快、見效快。經過兩年的建設和改造,在1986年,計劃達到單班生產15萬台的生產能力。
從當時的市場分析來看,根據輕工部組織的20餘人到13個省市市場調查的結果,初步預測到“六五”末期,即1985年電冰箱需求量為230萬台,到“七五”末期的1989年為612萬台。而1985年的實際生產量為145萬台,缺口較大,電冰箱生產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麵。同樣,壓縮機生產也遠遠滿足不了配套的需要,1985年全國壓縮機產量隻有15萬台左右。北京作為當時全國唯一的電冰箱壓縮機生產廠家,到“八五”期間隻能達到年單班生產15萬台的生產規模。
怎麼辦?在討論中,大家認為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也有很多不利因素:產品性能結構落後,當時生產的93瓦壓縮機是仿製丹麥50年代丹佛斯滑管式壓縮機,工效低、耗料高。工藝裝備落後。機加工設備和總裝配線是自製的簡易專用設備,精度低、效率低,電機加工多為手工操作。質量不穩定。由於工藝落後,設備精度低,檢測手段不先進,手工勞動較多,造成質量不穩定。
生產效率低。由於設備自動化程度低,工序分散度大,轉運環節及手工勞動較多,生產效率低。不具備大批量專業化生產的條件。近期雖然可行,但在5年後就有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的危險。北京市和輕工部都非常重視這個意見。1983年,輕工部基建計劃司和家電局邀集北京電冰箱壓縮機廠、廣州電冰箱壓縮機廠籌備處、北京電冰箱總廠、北京家用電器公司、北京二輕局、廣州二輕局、北京市經委,以及輕工部上海設計院、製冷學會、大專院校等單位的負責人、技術人員及專家學者,對輕工部的電冰箱壓縮機項目的市場前景、產品選型、規模大小、工藝設備、經濟效益、投資多少等進行論證。
經過一周的反複討論,大家意見趨向一致:
生產規模以年產單班50萬台、雙班100萬台為好。主要依據是:從市場需求來看,壓縮機在“七五”和“八五”期間缺口較大,滿足不了電冰箱配套的需求,更談不上維修的需要。總不能長期依靠從國外進口壓縮機。因此建設新廠生產規模應適當加大。
要立足全國,不能隻是考慮本地區的配套。要避免小而散的重複建設,既沒社會效益也沒有企業經濟效益。因此一定要上規模。放眼未來,要使新建項目技術和管理達到世界80年代水平。要求產品、工藝、設備、檢測手段、管理等先進。要有合理的經濟規模,從投資額、設備的選型和利用率、廠房麵積的充分使用、固定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等,確定合理的經濟規模。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廠房、設備、人員,盡量減少投資等五個因素來確定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