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中澳合營恰那鐵礦的幾項重大決策(1 / 3)

1983年,國家領導人提出的如何利用澳大利亞鐵礦資源提案,被列入中澳兩國技術合作項目中。同年年底,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派工作組赴澳大利亞考察,並進行兩國合資經營、開發鐵礦的可行性研究。經過深入地調查研究及反複論證,最後做出了跨出國門,到澳大利亞開發鐵礦的決策。

一、為什麼要到國外去合營開發鐵礦

我國鋼鐵工業到本世紀末,若以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計算,需產鋼1億噸。按礦鐵比和鋼鐵比推算,到2000年需鐵礦石1.8億噸以上。而以1980年的產量計算,即使到2000年鐵礦石產量翻兩番,缺口仍然很大,需進口3500萬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需要,為此要到國外去合營開發鐵礦。這個決策不僅基於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也基於我國鐵礦資源、資金、生鐵生產等方麵的考慮。

我國鐵礦石資源中貧礦多、伴生礦多、難開(采)難選(礦)難運(輸)的礦多。

我國鐵礦石保有儲量近500億噸,居於世界鐵礦石儲量最多的獨聯體之後,但是大部分為貧礦、伴生礦(含釩、鈦、銅、稀有元素等),平均地質品位略高於30%。按含鐵量排列,我國鐵礦資源居世界儲量的第三位,但沒有開采價值和尚難利用的鐵礦資源約占一半。根據我國鐵礦石資源的特點,在積極發展和利用國內資源的同時,又要充分擴大利用國外資源。

開發國內鐵礦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經濟效益差。

據恰那鐵礦可行性研究報告,年產1000萬噸高品位鐵礦石總投資5億美元(折合125億元人民幣),中方投資40%(折37億元人民幣、其中70由國際銀團貸款。中方隻需30%的有資金約3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11億元,建設期為2年,項目投資收益率為19.5。恰那鐵礦相當國內年產2000萬噸規模的鐵礦山。按相同生產規模鐵礦山比較,國內需投資12億元以上,建設期8至10年,項目投資收益率約8%左右。

進口鐵礦能改善國內精礦粉燒結工藝,並能提高鐵礦入爐品位,有利於降低煉鐵成本和提高產量。

國內精礦粉粒度很細,若摻入6毫米以下粒度的進口粉礦將有利於改善燒結料層的透氣性,提高燒結能力。國內絕大部分冶金企業使用澳大利亞鐵礦石,有利於改善燒結性能,提高入爐品位,降低焦比,降低煉鐵成本,提高生鐵產量。

在國外合營開發鐵礦既能保證長期、穩定、便宜的進口鐵礦石資源,又可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培養人才。

綜上所述,在積極發展利用國內鐵礦資源的同時,應該跨出國門合作開發鐵礦,但不要一哄而上,國家必須控製,在國外合作開發鐵礦進口的礦量要與全國進口鐵礦石總量有個適當比例關係.

二、為什麼選擇在澳大利亞合營開發鐵礦

世界主要鐵礦石出口國家有巴西、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獨聯體、南非、瑞典和委內瑞拉等。我國進口鐵礦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國家。這些國家就成為我們合營開發鐵礦的可選擇對象。有關專家從鐵礦資源及其質量、海運距離、鐵路港口等配套設施、投資環境以及國內港口和遠洋貨輪等方麵進行了調查研究及分析比較。

關於鐵礦資源及其質量問題

巴西鐵礦儲量為466億噸,主要是赤鐵礦和鐵英岩,大部分分布在南部的“鐵四角”地區和北部的卡拉加茨礦區。主要產品有燒結粉礦、高爐和直接還原用的塊礦和球團。出口的燒結粉礦含鐵量在66%左右,雜質少,三氧化二鋁一般在1.0以下,是現代化大高爐理想的原料。巴西出口鐵礦石近年都在1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