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牡丹電子集團公司是一個具有20年曆史的大型國有企業,在這20年中,企業從一家隻能生產繼電器的街道小廠,迅速發展成為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每年生產彩電80萬台,利稅總額達到1億多元的大型企業,其經營範圍也從單一的彩電生產,擴展到電子器件生產、生產設備製造、飯店旅遊、廣告、汽車修配、運輸外貿等各個領域,成為一家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團。發掘其成功的經驗,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於企業的決策者善於把握企業發展的機遇,思想解放,在轉折的重要關頭,能審時度勢,做出科學果斷的決策,並率領全體員工團結奮鬥,執著地追求和實現自己的決策目標。
一、決策背最
1991年春天,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猶如一陣強勁的東風,迅速掀起了中國大地上第二次改革的大潮。這是一次發展的機遇,千載難逢,而當時的北京牡丹電子集團公司卻是步履艱難:1990年兼並的東風電視機廠經營不善,造成2.4億元的虧損,合並進來的2600多名員工,使企業嚴重超員,負擔沉重,加上彩電市場並不十分景氣,物資供給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彩電的需求。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如何才能使牡丹集團公司這支“大船”駕長風,破萬裏浪,駛向理想的彼岸,如何才能確定牡丹集團公司前進發展的方向呢?這一嚴峻的課題,擺在了以陳傑總經理為首的集團公司領導班子麵前。
二、決策過程
思想解放,思路才能開闊。在製定企業戰略性決策之前,牡丹集團公司的決策者們並不急於確定具體的政策和目標,而是從務虛入手。他們先坐下來,認真學習小平同誌南巡講話,敞開思想,放開膽子,開闊視野。既是搞市場經濟,那麼,市場是什麼,除了彩電,我們還可以發揮哪些優勢,開拓哪些市場?廣泛的思想交流,充分的思路碰撞,使決策者們的思想活躍起來,為正確的決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情況清楚,思路才能明確。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決策者們的思路開始由虛變實,各種信息集中彙集起來,為決策提供選擇的方向和依據。彩電行業的競爭情報,本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彩電技術發展的動向,其他行業的潛在需求,其他產品的市場趨勢預測等等,開始在決策者的頭腦中積累,逐步由朦朧變得清晰起來。
係統分析,統籌全局。戰略性決策不同於戰術性決策,它要求決策者具有係統理論的觀點,不僅要考慮某一產業,某一產品,更要統籌全局。它不僅要求決策者考慮企業的近期目標,更要考慮企業長遠的發展,諸如彩電生產在企業今後發展中的地位,與企業其他產業的相互關係和影響,企業其他產業發展的時機及目標等等。經過充分地醞釀,陳傑總經理提出了牡丹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的總體構想。
這個戰略構想可以概括為“壯大主業,發展‘兩翼’,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具體來說即:壯大彩電生產主業,保持牡丹彩電在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到2000年實現年產彩電150萬台的目標。“兩翼”之一是發展投資類產品,如彩顯、計算機終端、自動生產線設備、儀器、通信產品等;“兩翼”之二是發展第三產業,其中包括原東電“退二進三”,改造東電廠房為公寓、寫字樓出租,興辦牡丹技貿總公司,開發旅遊、廣告、建築、汽修等市場。所謂“三足鼎立”,就是以上三大類產業到2000年之後,各自所創的效益占到集團公司總效益的三分之一。運用係統理論的觀點,考慮以上三類產處的關係,即是近期依靠彩電主業所創的利潤,支持“兩翼”的發展:“兩翼”的產業,采取高起點,跳躍式發展的模式,迅速在本行業站穩腳跟,並占有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