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前線20日電)渤海一分區擔架團,在兗州戰鬥轉運中,刻苦耐勞,愛護傷員。該團一營三連,從6月21日至本月9日,一直隨部隊行動,在炮火下不分晝夜地轉運。如在相距22裏路,中間還渡大河的道路上,來往轉運,一天兩夜未得休息,還協助部隊運輸彈藥。二營五連三排在戰鬥中,自泗河西運到泗河東,在敵機與炮火的威脅下,來回強渡了深過胸部之急水。6日上午,一營一連三排擔任開刀的傷員轉運工作,炊事員黃硯同叫大家回去吃飯,八班同誌說:“我們不把這批開刀傷員抬完不吃飯。”王維得同誌一天沒有和人換一次,腳上磨起了4個泡,還堅持工作,陳寶元隻吃一個饅頭,抬了一整天;霍保宗把自己的草帽給傷員檔太陽,有的同誌用樹枝插在擔架上遮陽光。民工同誌自己曬得滿身淌汗,但還是來往不斷地轉運著。
(載1948年7月26日《大眾日報》)
魯中二分區支前司令部獎勵沂蒙擔架團
(華東前線1日電)魯中第一期沂蒙擔架團於7月21日光榮複員。該團民工隨解放軍在膠濟西段與津浦線作戰以來,積極完成了任務。兵團後勤部,第一野戰醫院與魯中二分區支前司令部,在歡送晚會上對該團有功各單位分別贈給獎旗。沂南縣民工獲得“支前模範”與“艱苦耐勞”之獎旗。沂蒙擔架團在服務中工作良好,民工極能吃苦耐勞。如某次運輸線來回有110裏,沂南縣民工晚上出發,早上回來,連續4天,克服疲勞,完成了任務。該團民工糧食供給,大部是自磨自食,有時雖在繁忙的任務中,仍跑出三四十裏地外自己去運糧食。某次移動,他們主動帶了8天糧食,情願自己累一些,而節省了民力。該團大多數幹部能親自參加抬擔架,如沂東縣3個連幹部都參加了,爬山過河,連續轉運,一般幹部都能起帶頭作用。該團民工對愛護傷員也是無微不至,民工同誌說:“我們抬傷員就是咱們自己的事呀!”民工們並幫助傷員大小便,耐心地替傷員按摩。在炎熱的陽光下,民工同誌把自己的鬥笠、被單、褂子給傷員遮陰。沂南某連四班的一副擔架,轉運途中遇雨,4個民工同誌把褂子、蓑衣、鬥笠一齊拿出,給傷員搭成篷子,又給傷員蓋在身上。該團民工在新收複區又幫助群眾生產,某營統計,幫助群眾割麥320畝,鍘麥2000個,打麥場72個,其他零活尚不在內。
(載1948年8月7日《大眾日報》)
渤海一分區擔架團九班獲“全團之冠”獎旗
(本報訊)渤海一分區擔架團一營一連三排九班全班13人,在兗州戰役後的評功中全都立了功,兩個班長被評為一等功臣。在獎功大會上,該班得到“全團之冠”的光榮獎旗。該班有以下的功勞業績:自號召生產節約後,他們抓緊一切時間下坡拾柴,隨軍3個多月,僅用了公家不到一個月的燒柴。進入新解放區後,看到老百姓被國民黨軍殘害得少吃沒燒,生活痛苦,於是他們自動提出省吃儉用,節餘糧食來救濟群眾,現已節約繳公白麵136斤,穀子35斤。全班房東工作做得很好,平常保證做好“三不走”(物不還不走,缸不滿不走,地不掃不走),經常自動幫助農忙。如在臨淄某村時,起初房東不願意他們住,全班就睡在門洞子裏。由於他們尊重群眾利益的實際行動,轉變了房東的態度,以後房東出門時把鑰匙也交給他們,並囑咐他們代替看家。接受與執行任務時,不但能徹底地按時完成任務,而且都是爭先恐後自告奮勇。例如,在兗州戰役中,不但保證了“減人不減擔架”,而且做到減人增添擔架。班內發生重病號兩名,他們即組織剩下的人繼續轉運;後又組織二人擔架,繩子不夠即用自己的單褲代替,一天半夜往返轉運6趟(分3段接替),共60裏,當受著敵人炮火威脅時,他們仍爭先恐後地趕去搶救。有一次因給養不繼,一天每人僅吃到半斤麵,但他們堅持轉運一晝夜,不叫苦,不發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