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支援前線(5)(1 / 2)

魯中民工運糧支援津浦攻勢

(華東前線18日電)當解放軍對津浦線發動攻勢時,魯中群眾、民工積極運糧支援前線。因當時適值青黃不接,民主政府為照顧群眾,提出以工代賑辦法,解決群眾困難。蒙陰城郊區群眾了解以工代賑辦法後,自動要求多運糧1.9萬多斤。祈東縣永太區苗家湖婦救會長亦參加運糧兩次。沂北縣群眾即按村組成運糧小組,一人推一輛小車,普遍裝到400到500斤,在炎熱的陽光下爬山地,過沙河。該縣韓旺區張家泊村張增有,一車裝到516斤,張先德裝到509斤,二等殘廢軍人宋作忠推480斤。長安區李家窪村11個人11輛小車,共裝5500斤。該區大華石溝村張承業在路上發了4天瘧疾,仍堅持到目的地。韓旺區韓旺村48歲的劉文運糧8天,肩和臂都磨破了,沒有提到一個“累”字。沂北民工挑子隊長途運送,平均每人挑60斤,最多的75斤。該隊隨解放軍某部進擊蔣軍,積極完成任務,連續兩晚與一天,並有兩宿不睡,沒有一個掉隊的。三中隊六班運糧很認真,班長李兆義挑75斤,50歲的劉乃成挑70斤,緊隨著部、隊,別班走累了,他們帶頭走,還督促著。泰安蛹峪區民工,雖在雨後泥路上用小車運糧,每人仍推230斤至290斤,跋涉了40裏地。萊蕪儀封區29輛車,每車平均裝有300斤以上糧食,一天趕了110裏,趕到目的地。大家說:“自己累些沒關係,早運到早給部隊吃。”

(載1948年6月25日《大眾日報》)

鄒縣棗園村積極完成支前任務

(本報訊)鄒縣棗園村共有93戶,474口人,932畝多地,軍屬24戶,工屬13戶,逃亡者8戶,共有整勞力34個,半勞力16個。該村從夏季津浦線展開攻勢後,即開始支前。據統計,到現在全村每一壯年平均出工18個,再加碾米麵,烙煎餅,運給養,燒柴等,任務繁忙,但每次均按時完成任務。出工時間不論多長,都沒有開小差或隨便回家的,回家的一定帶回“複員證”及指揮部的介紹信。高慶堂於兗州前線運輸軍火,因該村去的人過多,領導上讓他回家。他說:“前些日子,我準備出工,還未離家,村中即有5個勞力幫我將麥子全部拔完。這次我得到出工的機會,別人能回去,我非完成任務不能回去。”該村所以能積極地進行支前,有以下原因:

一、根據群眾切身痛苦進行動員教育。去年敵人重點進攻,全村轉移31戶,在家的也東奔西逃不得安居。全村糧食被搶光,僅有的8頭牛,11頭驢、80多隻羊也全部被搶走,大小30口豬全被吃光,雞鴨未剩一隻。許多婦女受汙辱。這些痛苦的遭遇,增長了他們對敵人刻骨的仇恨。該村接到支前任務後,村幹即開會領導大家回憶過去,進行座談。有的說“想起去年受的苦難來,應該好好地幫助咱的軍隊打仗。”所以全村提出:“積極支援前線,不能再受蔣災。”今年夏征,全村公糧田賦,在一個早上全部征齊。

二、幹部帶頭推動。每次支前,幹部都能帶頭。如出五六個民工,即去一個自衛團班長或農會小組長帶著;如超過10人,即有主要幹部自動報名帶頭。對民工家屬、軍屬及村中無勞動力戶的生產,幹部亦能帶頭幫助。楊京材出發後,村幹幫他把7畝麥子拔完,還送了20餘車糞,夏鋤中5畝秋莊稼全部鋤完。在今年收麥時,村指導員葛慶和帶頭組織25副扁擔,在每天晚飯後睡覺前,幫軍屬及無勞力者挑莊稼。6個晚上就挑了180多挑麥子。

三、保證出發支前者不誤生產。每次接到支前任務,都經大家討論,自動報名,民主評議誰該去誰不該去。確定了誰去後,本人即可當場提出家中有何困難,坡裏的活哪些需要幹。幹部記下來,馬上討論解決。全村勞力都全部組織好,並明確任務:出擔架、遠工,一般是整勞力去;運糧等近工,半勞力也去,幫助出工家庭生產,一般由半勞力負責。並提出“寧願自己活先不幹,也不能讓出工的活耽誤。”所以該村雖然軍屬、工屬多(將近半數),支前任務重,但今年全村地瓜地按時鋤了兩遍,穀子鋤了3遍,豆子鋤了兩遍,未荒一畝地。

四、公平合理計工算帳。全村公議規定:每天按10分工計算,早上2分,上午4分,下午4分。出工支前者由帶領者計工。在家幫助生產者,由自衛團長及班長分頭計工。半勞力根據做的活計分:鋤地、收割莊稼,一般能頂一個勞力者,每天按10分計算,耕、耙,耩,推車子等勞動隻能頂半個工,挑莊稼,如整勞動力挑100斤,半勞力挑70或80斤者,即頂7分工或8分工。每次支前的回家後,雙方對照計工進行算帳,找補工資。大家反映:又公平又合理,也不耽誤幹活,怎麼能不好好支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