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支援前線(6)(2 / 3)

在火線包紮所20多天,敵人的炮火就落在他們的麵前和身後,他們蹲在工事裏,情緒仍很高;特別有一次9架敵機在他們上空輪番轟炸掃射,但他們毫不紊亂,沉著地臥下隱蔽,敵機走後馬上繼續前進。在愛護傷員方麵,顯示了高度友愛精神,他們把自己的棉衣給傷員鋪著,用自己的被單在擔架上紮起篷子,不使傷員受到雨淋日曬,並每人帶著水瓶給傷員及時喝水。團結友愛也是該班的優點,同誌之間充滿了互相照顧與幫助的空氣。

(載1948年9月23日《大眾日報》)

被人們稱讚的三個好民工

沂南縣擔架員李振厚同誌,行軍時別人挑20多斤,他要挑40斤,總要比人家多10來斤。有一次行軍將近100裏地,因他班裏有兒個病號,他一個人就挑了90斤。住下來他又幫助廚房做飯、燒鍋,從沒有提過“累”字。他說:“大家一齊幹,早吃飯,早休息。”在接受任務時,他都爭著去。有一次抬傷員,在途中遇到下雨,天很黑,他把鬥笠、蓑衣、褂子脫下給傷員蓋上,但仍然漏雨,他又動員一同抬的民工,一齊把蓑衣、鬥笠給傷員蓋。以後每逢有任務,他就叫大家都帶蓑衣。在沒有任務時,他就幫助群眾生產。在他的推動下,他班共鋤地9畝,澆水3畝,磨麥30斤,揚麥360斤。

沂東縣十四連衛生員潘早安同誌,每次連裏不論出發5副或8剛擔架,他都要跟著去。連長叫他在家休息,他都不願意。他每次隨著擔架出去,照顧民工同誌很好,歇下來就去提水給民工喝,看哪個累了,或熱得抗不了,他就幫助抬。十四連連幹說:“他抬的擔架數,比擔架員抬的還要多。”住下來,他就帶頭打掃衛生。他說:“這樣可以減少生病。”傷員喊痛了,他就去看視,進行慰問、按摩。

沂中縣炊事員兼擔架員楊源同誌,一個人擔任兩項工作。他一麵抬擔架,歇下來馬上去做飯,從沒有怨言。有一次在某地轉運傷員,來回30裏,連續抬了3晚,也沒叫疲勞。

(載1948年8月7日《大眾日報》)

鳧山地武截擊兗州散敵

(魯中南10日電)鳧山縣地武,在截擊兗州漏網散敵中繳獲甚豐,並於兗州解放之第三日,驅逐該縣蔣軍唯一殘存據點南陽鎮守敵。至此該縣全境全告解放。統計該縣地武6、7兩月份共繳重機槍1挺、輕機槍5挺、手炮4門、加拿大槍3枝、湯姆槍2枝、步槍340枝、短槍18枝、子彈8000餘發,俘虜及查獲後教育釋放的蔣軍達1000餘名。現該縣舊政權已大致摧垮,並已建立114個民主村政權。在兗州大捷鼓舞下,群眾自衛情緒很高。最近有100餘青年參加縣區武裝,十區已有20餘村成立民兵。九區某村農民並曾捕土著匪徒8名,繳步槍1枝。(按:鳧山縣係新設縣,在津浦路以西,微山湖以東,滕縣西北,兗濟以南,包括原鄒、滕、微、濟等縣各一部)

(載1948年9月16日《大眾日報》)

泰安等縣地武清剿瓦解兗州散敵

(魯中南12日電)泰寧、泰安、新泰、萊蕪等地地武清剿兗州戰役中之敵散兵。泰寧地武7月16日於茅茨村之北山,剿滅汶口戰鬥中漏網散兵34名,繳輕機槍3挺,步槍25枝,電話機1部。又新泰,萊蕪地武配合於7月26日拂曉,圍剿匿藏於蓮花山、雁翎關、泉溝窯一代之匪特,至28日止,俘獲16人,其中有曾殺害群眾7人之偽鄉長金祥林及曾任吳化文部團長之徐勤收。同時,新泰羊流,翟鎮兩區民兵配合地武,以聯防為單位清查出匪特9名。泰安各區自收複泰城後即展開政治攻勢,宣傳寬大政策,號召蔣、偽人員悔過自新。據7月初之統計,逃回趙莊、桷峪、徂徠等區的蔣軍及“還鄉團”等,向政府登記者已有177人,並收繳機槍1挺、小炮1門、步槍54枝、卡賓式1枝、衝鋒槍1挺、短槍1枝、電話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