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初中的物理和化學還比較簡單。而初中數學已經有平麵幾何這樣的難點了。所以,數學競賽的獲獎者也成了各附中的爭奪對象。
到現在為止,數學競賽還沒有開始。正象我已經說過的那樣,數學係是複旦大學的招牌係。複旦大學數學係怎會不睜著眼盯住理科班這塊肥肉呢?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複旦大學數學係派出它的強大力量數學研究所裏的中國高中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領隊Sh老師和H老師對理科班的參加數學競賽的學生進行輔導。自此,揭開了理科班大規模地獲獎序幕。也從此開始,複旦附中理科班的參加數學競賽的學生再也不去上海市中學生數學業餘學校了。女兒不再需要來回奔波於我們的居住地國定路和市中心鹹海路之間了。
在複旦附中女兒迎來了競賽得獎大豐收
自從我們作出入鄉隨俗的決定後,在複旦附中期間,女兒迎來了競賽得獎大豐收。這隻要看一下她的獲獎情況就可以知道了。
從初中到高中,女兒共參加各類競賽16次。前兩次她名落孫山。第三次到第五次,共三次數學競賽,它們分別為1990年1月:獲得美國初中數學競賽三等獎;1991年2月:上海市初二數學競賽二等獎;和1992年4月:全國初中數學聯合競賽一等獎;這三次都發生在初中,應歸功於上海市中學生數學業餘學校,和市西中學。初中獲獎的最後一次是1992年5月,上海市初三物理競賽優勝獎。應完全歸功於市西中學。
進入複旦附中理科班後,共參加十幾次競賽,共獲獎十次。分別是,一次物理競賽,1992年9月:榮獲上海市高中基礎物理知識競賽三等獎。
四次化學競賽,它們是,1993年5月2日:1993年上海市高一“新星杯“化學競賽二等獎;1994年3月27日:上海市“東華杯”中學生化學競賽一等獎;1994年5月:1994年上海市高二年級“英雄杯”化學競賽二等獎;和1995年1月:1994年度上海市奧林匹克化學競賽暨上海市化學競賽二等獎。這四次化學競賽獲獎都應歸功於複旦附中的Y老師以及複旦大學教授。
五次數學競賽,它們是,1993年10月:1993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二等獎;1994年3月:1994年第十二屆美國數學邀請賽二等獎;1994年3月:1994年第45屆美國中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1994年5月:1994年上海市高三數學(愛朋思杯)競賽三等獎;和1994年10月:199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三等獎。這五次數學競賽的獲獎歸功於複旦大學數學係數學研究所的Sh老師和H老師。
在獲獎時間和類別上,初中三年,參加六次,獲獎四次,它們分別是數學三次,和一次初三物理的優勝獎。
進入複旦附中理科班後,高中才兩年半,獲獎十次,類別為三門--物理,化學,和數學。
複旦附中依托複旦大學的師資力量
女兒在複旦附中的獲獎史證實了我當時力主女兒進入複旦附中而不去上海中學的正確性。當然,妻子對於我愛我們的女兒也是深信不疑的。她對於我做出的和女兒有關的建議也從不提出異議。
女兒在複旦附中得到了在一般中學裏無法得到的教育。她的數學,物理,和化學輔導老師都是在該領域有權威性的老師。其實,對於我女兒來說,一個Y老師就夠了。一個Y老師改變了她的一生。理科班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為就算數理化這三門主課,他們在每一門功課上都有好的老師。而在一般中學裏,在數理化這三門功課中,能遇到一個好老師,就是學生的幸運。即使是重點中學,也很難保證在教數理化這三門功課的老師中,個個都是好老師。
複旦附中可以依托複旦大學的師資力量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是中國特有的事。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
把女兒送入複旦附中是我利用複旦附中依托複旦大學的師資力量而享受好的師資的具體方法。是我從光華補習學校和清華大學得到的啟示,即名師出高徒。
優勝劣汰
複旦附中理科班競爭慘烈。隻需要看一下複旦附中在招生考試後開班時(1992年5月下旬)人數大約46人,而在1995年參加進入複旦大學理科班(複旦大學學生稱之為基地班)的選拔考試時,複旦附中理科班派出的才22人。其中,女同學才三名。後來,這22人全部進入複旦大學基地班(正式名稱為複旦大學理科班,基地班是理科班的老師們和學生們的叫法。)基地班的學生由複旦附中、上海中學和師大二附中三個學校的理科班學生組成。其中,複旦附中理科班的學生又是該班的主體。
如果,不把升入上海交通大學基地班和同濟大學的理科班學生計入複旦附中理科班的畢業生,隻把考入複旦大學基地班的22人算作理科班的畢業生,就可以明白我為什麼用慘烈這兩個詞來形容複旦附中理科班的競爭形勢了。
淘汰的比剩下的多!其中,還不包括在每學期期中和期末考試後頻繁進出理科班的人員。我初略地算了一下,從附中普通班向理科班輸送的人材不下5人,其中有三個女同學。而留在理科班的才兩人。隻占五人中的40%。理科班經過選拔考試招入的45名學生中,除了去上海交通大學基地班的兩個學生和同濟大學理科班的一個同學以外,其他的22名學生。經過滑鐵盧戰役,變成了複旦附中的普通班學生。因此,直升進入複旦大學基地班的20名複旦附中理科班學生隻占其招收的45名學生中的44.44%。
我非常欣賞理科班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這到不是因為女兒未遭淘汰而說風涼話。這可能和我的經曆有關。和我接受過美國教育有關。和我在美國的三年留學生涯有關。
我就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美國的常青藤大學之一。是美國以至於世界上的第一部計算機EINAC的誕生地。在賓大的工學院MooreSchool至今還陳列著計算機EINAC。一個在賓大計算機係任教的教授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賓夕法尼亞大學到費城的Temple大學任教去了。這位教授曾是編寫計算機語言Angle的主持人,曾是編寫計算機語言Fortran的主持人,曾任美國計算機協會會長。他有著光輝燦爛的曆史。他名聲赫赫。但是,他現在不行了。他沒有競爭力了。沒有公司請他做顧問。沒有公司廠家給他研究基金。他衰敗了。他不甘,他走了。賓大不作任何挽留。這是我在美國讀書期間的親身經曆。
坦率地說,美國是一個無情的社會,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它不在乎你有多麼光輝燦爛的曆史,它關心你今天表現出的能力;它不關心你是怎樣進入美國的,它關心你今天是否在合法交稅。美國關心競爭。它關心創新。說到底,美國關心的是自身的生存。而有競爭才會有創新。有競爭才會有活力。創新和活力是在當今世界謀得一席之地的根本。我讚賞這一點。
複旦附中是一所好學校或一所不好的學校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我們可以錚錚有詞地說,複旦附中絕對是個好學校。女兒的獲獎經曆就是一個明證。另外,複旦附中請複旦大學的老師給理科班的學生上課,是免費的。在我的印象裏,女兒在複旦附中讀了兩年半的書,複旦附中隻向我們家長收取過學費。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些,把中國放在世界範圍內,你又會利析秋毫地說什麼呢?
我是說過,入鄉隨俗。但是,在前麵的寫航空發展史報告(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裏,我也說過,但那天,我想得很多的話。
說實在的,現在的世界是競爭世界,仍然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一個落後的國家,一個沒有創新能力國家,憑什麼在這競爭世界裏,在這仍然弱肉強食的世界裏,覓得一席之地呢?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而要改變一個人口大國的落後麵貌,我個人認為,唯有教育才是救國良方。這也是我寫《育兒經》的根本所。
我想,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目前的世界競爭形勢出發,再來談我們的教育,再來談複旦附中的好壞,大家才可能談得更實際,更有針對性。
女兒也不是搞政治的人
很快,女兒已經在複旦附中讀高三上,再過半年多時間應到了中國俗話一考定終身的升大學考試了。事關女兒終身從事的職業,我不敢有半點馬虎。
從家庭教育來看,我和妻子應該走憑本事吃飯,即吃技術飯,的路。遵照父母的教導,我走了一輩子的憑本事吃飯的路。雖然還沒到蓋棺定論的時間,自己覺得,說年過七十的我已有回首往事的資格是不為過的。
回首往事,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騙過親人,我沒有騙過朋友,我待人真誠。同樣地,妻子也是走了一輩子憑本事吃飯的路。盡管,從一九八八年回國後,她從事的是醫院管理工作(從醫院的人事科科長到醫院辦公室主任),但是,我也可以理直氣地說,這是憑她的本事和業績取得的。在和她結婚三十幾年琴瑟諧和的夫妻生活中,我從沒有一次聽見她對醫院領導有過一句阿諛逢迎的話。
因此,我們對女兒的教育也是希望她今後從事技術工作,有一口穩定的飯吃就行了。盡管,從各方麵得到的信息在告訴我,女兒是聰明的。也盡管,我再也沒有聽說過諸如這隻是一次獲獎可能是某種僥幸此類的話。我仍把對女兒聰明的喜悅埋在心底,深藏不露。目的就一個,不淺嚐輒止,要盡力地把女兒培植成參天大樹。但是,現在到了檻上,即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我必須盡力而為。
我當然明白,我能夠起到的隻有參謀,一個不是決策者,的身份。歸根結蒂,這是女兒的前程。如果看到她每天都苦不諶言地上班,自己也會於心不忍的。趁著女兒有空,我要求她讀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移民到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哈佛大學退休教授。曾在尼克鬆政府裏先出任國家安全顧問,後又改任國務卿。和曾在福特政府內任國務卿。是幾個負責和實施中國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的美國人之一。)寫的《白宮年代》(《WhiteHouseYears》)。目的很簡單,通過閱讀這本書,在她已經掌握的詞彙中擴展一些和政治有關的詞彙。哪裏知道,一聽說基辛格和這本書的名字,女兒的頭就搖得像不郞鼓似的,嘴還嗯嗯有聲地連說著不字,表示她根本沒有看這書的興趣。這也使我知道了女兒不是塊搞政治的料。
1995年5月31日,正式收到複旦大學批準女兒入複旦大學理科班的通知
1994年10月15日收到旦大學招生辦公室發給複旦附中錄取女兒為複旦大學理科班的通知,1995年5月31日又正式收到複旦大學批準女兒入複旦大學理科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