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詩歌(6)(2 / 2)

明末清初,其實清初仍仿明末,蘇州插圖出現兩種特殊的版式,一是月光版,一是狹長版。

月光版插圖畫麵呈圓形,以李玉的《一人永占》為代表,李玉是明末清初蘇州戲劇家,蘇州人其代表作是《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簡稱《一人永占》。揭露當時社會腐敗黑暗。此插圖有虛有實,虛實對比,相映成趣,或中心與周圍對比,或對角線分割對比,或橫線分割對比,互相對比,互相襯托,相得益彰。明末蘇州月光版插圖可能受徽州、杭州插圖影響。

蘇州狹長版插圖呈單麵豎幅版式,畫麵狹長,除上述陳氏存誠堂魏評《西廂記》、《琵琶記》、《投筆記》(江叔烈畫)、《五朵雲》外,還有明末蘇州忠賢堂刊本《唾紅記》插圖(魏之璜、文嘉畫)、《種玉記》插圖(王之千畫)、《櫻桃記》插圖、《續西廂升仙記》插圖、《量江記》插圖等,也是狹長版式,都是明末蘇州畫風。以上介紹的是明末蘇州插圖藝術中的精華——小說、戲曲插圖。下麵介紹其他插圖。

如前所述,早在宋元蘇州就已刻出規模宏大的《磧砂大藏經》,刊刻時間從南宋紹定4年(1231年)到元至治2年(1322年),長達91年,是平江磧砂(江蘇吳縣)延聖禪院雕印的大藏經,屬私版大藏經,收佛典1532部6362卷,簡稱《磧砂藏》。裝幀采用經褶裝。直到明初還不斷補刻,是宋元大藏經中情況最複雜的。

《磧砂藏》現存多種插圖,情況也很複雜,大多是元代雕版印刷的,明初還補刻了一些卷尾插圖《韋陀護法圖》。《磧砂藏》插圖主要有宋元兩種畫風。

元初雕印的扉畫插圖大多模仿宋藏原來插圖,仍保留宋藏原來畫風,所以仍然可以視為南宋扉畫插圖,宋畫風的《磧砂藏》以鄭振鐸收藏的《磧砂藏》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三扉畫插圖《說法圖》為代表,就是元初仿宋刻本,此插圖分左右兩部分,右半部畫佛說法,左半部畫萬壽寺校勘大藏經,中間用流雲自然銜接,同時也表現出超凡入聖的意境。右半部《說法圖》畫的是佛界,采用側麵構圖,左半部《校經圖》畫的是俗界,采用正麵構圖,一幻一真,一側一正,互相對比,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很有意趣。整個看上去,構圖飽滿,描繪精細,富麗堂皇,裝飾性很強。右半部佛之光背,左半部殿前空場,兩處空白,引人注目,很好地突出了主體,有畫龍點睛之妙。再加上四周邊框用卷草紋裝飾,更加顯得富麗堂皇了,很好地體現了宋代插圖的藝術風貌,堪稱宋代佛教插圖的代表作。元代初期依照原樣曾補刻過宋藏、金藏、西夏藏扉畫插圖,從而為我們保存了宋、金、西夏諸大藏經扉畫插圖,可謂“功德無量”。

元藏扉畫插圖大多是《說法圖》,這與宋藏、金藏、西夏藏情況一樣。所不同的是元藏《說法圖》是梵式佛像,人體矮胖(不像漢式修長),垂目細腰,這是元時尼泊爾偉大的建築師、造像師、畫師、工藝師阿尼哥帶來的尼泊爾式佛像,與中國傳統的漢式佛像迥然相異。元代梵式《說法圖》有幾種,都是構圖飽滿,人物密集,描繪精致富麗堂皇,人物大同小異,排列整齊,都有背光,從而形成節奏,裝飾性很強。元畫風的《磧砂藏》扉畫插圖《說法圖》以陝西圖書館收藏的《磧砂藏》

扉畫為代表,有好幾種,互相輪換,重複使用,與經文內容關係不大。

兩宋大藏經主要有六藏,有兩藏刻於福州,兩藏刻於湖州,一藏刻於蘇州,一藏刻於四川,這些都是當時的刻書中心,都在南方,都屬南方係統。宋代六藏現存很少,其上扉畫插圖更是鳳毛麟角。現存宋藏扉畫插圖幾乎都是元明補刻的,其中有些元初仿宋刻本很好地體現了宋代插圖藝術的風貌,尚可作為宋代插圖藝術來欣賞,例如上述鄭振鐸收藏的《磧砂藏》扉畫插圖就是這樣。

蘇州明代文學繁榮,除上述戲曲、小說外,散曲也很發達,現存蘇州散曲圖書主要有《吳歈萃雅》、《筆花樓新聲》、《百詠圖譜》、《太霞新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