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化敵為友,攜手共贏(3 / 3)

這種客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付出精神的付出。競選的成功與失敗,對布什和克林頓這兩個對手來說,歡樂與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現實麵前,兩個對手保持了高度的理智,為雙方的成績表現了超然的風度。

亞曆山大和大流士在伊薩斯展開激烈大戰,大流士失敗後逃走了。一個仆人想辦法逃到大流士那裏,大流士詢問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孩子們是否活著,仆人回答:“他們都還活著,而且人們對她們的殷勤禮遇跟您在位時一模一樣。”大流士聽完之後又問他的妻子是否仍忠貞於他,仆人的回答仍是肯定的。於是他又問亞曆山大是否曾對她強施無禮,仆人先發誓,隨後說:“陛下,您的王後跟您離開時一樣,亞曆山大是最高尚和最能控製自己的英雄。”大流士聽完仆人這句話,雙手合十,對著蒼天祈禱說:“啊!宙斯大王!您掌握著人世間帝王的興衰大事。既然您把波斯和米地亞的主權交給了我,我祈求您,如果可能,就保佑這個主權天長地久。但是如果我不能繼續在亞洲稱王了,我祈禱您千萬別把這個主權交給別人,隻交給亞力山大,因為他的行為高尚無比,對敵人也不例外。”

為別人付出困難,為對手付出更困難。付出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的一句鼓勵話就是給予,當別人成功的時候,你的掌聲就是禮物。一些同行冤家和競爭對手,多采取的是陰險的手段打擊報複,而不知道如何化敵為友。想把對手變成朋友,就要舍得為他“付出”,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要保持冷靜,不能見機踹他一腳,當你成功的時候,不要在對方麵前趾高氣揚,應克製自己,不要流露出得意。做到這些就是“付出”,勇敢的“付出”。

一位成功人士說:“為競爭對手叫好,並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為對手叫好,非但不會損傷自尊心,相反還會收獲友誼與合作。”為對手叫好是一種美德,你付出了讚美,得到的是感激。為對手叫好是一種智慧,因為你在欣賞他們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為對手叫好是一種修養,為對手讚美的過程,也是自己矯正自私與妒忌心理,從而培養大家風範的過程。

四、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話用在某些白領身上卻未必適合。根據智聯招聘網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居然有近兩成人坦然承認自己在職場沒有真正的朋友。而且這些白領認為工作中隻有同事關係,沒有朋友情誼,並非是一件壞事。良好的同事關係不等於朋友關係,這是兩成人持否定態度的主要原因。對他們來說,職場朋友是一把雙刃劍,和同事過近的朋友關係容易造成公私不分、部門不分、上下不分、緩急不分,長久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然而專家指出,這種想法並非正確。目前緊張的工作節奏易帶來工作煩惱和挫折,而朝九晚五的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和同事在一起,朋友應該能起到對你安撫和鼓勵的作用。另外,項目運作和團隊合作在公司變得日益普遍和重要,當工作關係上升到朋友關係後,溝通合作會更加高效。

“關係”是一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不能像珠寶店裏的珍珠一樣做出明碼標價。但縱然是再貴的珍寶,也不能和“關係”的含金量相提並論。某商界的李總,平生最信奉“得關係者得天下”這一不變的準則。在他的眼裏,有關係的高手就像是左右逢源的人,他們四通八達,沒有到不了的地方,也沒有談不成的生意;而一旦沒有了寶貴的關係,則必定如履薄冰,寸步難行,那種投門無路、四麵楚歌的焦慮和窩火簡直就像被武林高手點了死穴,既動彈不得,又奈何不了。所以,見多識廣的李總天天忙著的就是廣積“關係”。

淩航科技的董事長許仁旭,他從彰化縣鹿港小鎮隻身到竹科闖蕩,許仁旭沒有顯赫的學曆和家世背景,但是,他現在卻兼著十幾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長,他取得這樣的成績的原因是什麼呢?

許仁旭在剛開始的時候是在台積電做業務,他說:“憑我這樣的學曆,要進台積電,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做業務是不容易的。這一切都是靠朋友幫忙介紹的。”他還說:“他的成功都是靠朋友。朋友越聚越多,機會也越來越多。”

有朋友幫助是事業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隻有人際關係豐富的人和善用豐富人際關係的人才能取得豐富的財富資源。

埃德沃·波克被稱為美國雜誌界的一個奇才。但是最初他和家人是窮得幾乎餓死的波蘭難民,在美國的貧民窟長大,一生中僅上過6年學。

6歲時,波克隨著家人移民至美國,在上學期間仍然要每天工作賺錢。打掃麵包店的櫥窗,派送星期六早上的報紙,周末下午到車站賣冰水,每天晚上替報紙傳遞以女性為主的聚會消息——他自幼就是一個“工作狂”,什麼樣的髒活、累活都幹過。

13歲時,波克輟學到一家電信公司工作。然而,他沒有忘記學習,仍然不斷地自修。他省下了工錢、午餐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大成》。

接著,波克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壯舉:他直接寫信給書中的人物,詢問書中沒有記載的童年及往事,例如,他寫信問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哥菲德將軍,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過?他又寫信給格蘭特將軍,問他有關南北戰爭的事。

年僅14歲,周薪隻有六元二角五分的小波克,就是用這種方法結識了美國當時最有名望的大人物:哲學家、詩人、名作家、軍政要員、大商賈、富戶。當時的那些名人也都樂意接見這位充滿好奇心的、可愛的波蘭小難民。

獲得名人接見的波克,已經立下鴻圖壯誌,要闖一番事業。為此,他努力學習寫作技巧,然後向上流社會毛遂自薦,替他們寫傳記。

那個時候,訂單就像雪片一樣飛來,波克需要雇用六名助手幫他寫簡曆。在那個時候,波克還不到20歲。

不久,這個傳奇性的年輕人,被《家庭婦女雜誌》邀請作為編輯。波克答應了,並且一做就是30年,將這份雜誌變成了全美最暢銷的著名婦女刊物。

我們可以從波克的成功之旅中受到啟發和教益,成功帶來財富,財富是通過豐富的人際關係資源而來的。

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企業裏,僅靠勤奮就能夠稱職?在單位裏,僅有幹勁和熱情就足以勝任?你是否想過,工作勤奮並不足以使你成功?

有位營銷大師在給一家企業的銷售人員培訓時,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身體強壯的年輕人到伐木工廠去應聘伐木工人,老板看到他身體壯實,挺適合幹伐木這個工種,於是便把他留了下來。

第二天,這個工人很早就起了床,開始伐木。一天下來,他伐了20棵大樹。老板誇獎他:“你真棒,你是我們這裏一天伐木最多的人。”

第三天,這個工人起得更早,但這一天伐了17棵樹。不過,老板依然誇獎他:“17棵你也是最多的。”

第四天,這個工人起得更早,結果到收工時隻伐了15棵樹,老板還是誇獎他:“15棵你也是最多的。”

但是,這個工人開始疑惑:“為什麼我每天伐樹的數量會逐漸下降呢?”

其實,老板早已知道原因,於是便善意地問他:“你的斧頭磨了嗎?”

工人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斧頭鈍了,所以樹才會越砍越少!

營銷大師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工,苦幹不如巧幹;勤奮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智慧。他還指出,對於企業來說,勤奮的員工並不代表他就優秀,勤奮加智慧,才能使一名員工真正勝任。

任何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工作勤奮、幹勁十足、充滿熱忱,但更希望他們能有智慧地努力。

大科學家牛頓說過:“如果說我能夠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職場中,你是否想過,如果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效能將極大地提高,你更容易勝任你的工作,從而更容易在職場中走紅!

職場紅人的成功之道,是他們懂得運用智慧,借助身邊資源,發揮聯結網絡的綜合效力,大幅度地增進個人的生產力,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績效。他們知道,任何組織都最重視成績、結果和功勞!如果你希望自己勝任,像上述職場紅人那樣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