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病故。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他非常懷念魏征,痛苦地說:“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一麵鏡子!”
對企業領導者來說,善於接納下屬的好建議、甚至是不同於自己的好建議,既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全麵、更有成效,也可以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領導形象。
4.敢容反對自己的人
寬容的最高境界,就是寬容反對自己的人。在帝王將相中,武則天便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代表。她對上官婉兒的寬容便是最好的證明。
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曾為唐初重臣,因替高宗李治起草廢後詔書被武則天殺害。為替祖父報仇,14歲那年,婉兒與太子李賢、駱賓王等人一起參與了倒武政變。事情敗露後,武則天不僅沒有殺害她,反而破例升她為機要秘書。
武則天決定用寬容感化婉兒。日積月累,婉兒逐漸了解了武則天的博大胸懷和治國天才,原來的積怨和誤解也逐漸消融,取而代之的則是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為武則天排憂解難。武則天用自己寬容換來了心腹。就連婉兒的生母也說:“婉兒完全被武後迷住了!”
對企業領導者來說,容納反對自己的人,需要過人的勇氣和策略,也會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是,當異己投入你的懷抱,將釋放莫大的能量,義無返顧地為你做事。
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和誠實、勤奮、樂觀等價值指標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氣質涵養、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寬容更是一種力量。
寬容本身也是一種溝通、一種美德。假如生活中,我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自己身邊的人做錯了什麼,千萬不要生氣憤怒,而應學會寬容。生氣憤怒是人類最壞的毛病之一,它是在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是一種徒勞的、於己於人無益的活動。
清朝初葉的李紱做過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於忿戾而已,因以‘無怒’名軒。”李紱“無怒”,我們“寬容”如何?
寬容並不等於懦弱,這是在用愛心淨化世界,而絕不是含著眼淚退避三舍。寬容不是天平一端的砝碼,不停地忙碌,維持著不斷被打破的平衡,而是人世間永恒的愛與被愛。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把寬容插在水瓶中,她便綻出新綠;播種在泥土中,她便長出春芽。
有一位部門經理,在一次外出時,手提包被盜,裏麵除了常用的錢物外,還有公司的公章。當她又內疚又擔心地站在總經理麵前講完所發生的事情後,總經理笑著說:“我再送你一隻手袋好嗎?你前段時間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公司早就想對你有所表示,但一直沒有機會,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那位沒有暴跳如雷的總經理,用寬容的態度處理了這件事,使部門經理心懷感激,後來任憑其他公司有多麼優厚的待遇聘請她,她都不為之所動。
三、寧得罪自己,不得罪他人
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這樣你的朋友就會增多,你的敵人就會減少。處世之法不宜樹敵太多,因為樹敵太多會觸犯眾怒。中國傳統上認為“多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自古恃才高氣傲之人常犯這類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失敗。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人們說:
“處世方麵,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好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寧願自己搽麵惜膏,得罪自己好過。”
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跡世代被人們傳誦。但在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住在印第安州的一個小鎮上,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
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以致於把自己逼入困境。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讚成,卻也無法拒絕。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調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批評別人,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林肯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怪罪人,是我們的一個受情緒支配的下意識習慣,當有人做了錯事,失誤,對不起我們,或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到等等,我們就愛怪罪他們,搶白他們,結果於事無補,卻人我兩氣。仔細考察一下,怪罪人大概有這樣一些兩麵不討好的地方。
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更改,無法追回,不是發脾氣就能改變的。相反,責備人,怪罪人,不僅讓他人繼續感覺不好,也讓我們氣脹胸懷。大家糾纏在相互埋怨之中(他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把其他應該做的事情耽擱了。
做錯事的人已經知錯了,如小孩打碎了一個碗(屬於失誤,他無意犯錯),他心裏本來就不好過,甚至很害怕。這時你完全沒有必要再訓他,道理他也明白了。可是你下意識地大發脾氣,吼他,罵他,甚至打他,這會讓他更委屈,更惶恐,甚或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不就是一隻碗嗎?況且碗已經破了,吼罵不能讓它複原。不如不加責怪,隻是叫他以後小心,這樣容易紮壞手腳。這樣處理事情孩子不會有惶恐感,心中還會感激家長不施責罰。體諒他人的過失,會給他人一種溫暖感,他人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因為你寬容他們的過失而放縱起來,要相信孩子已經能夠辨明是非對錯,並有向善的天性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