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1 / 2)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①

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複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②,齋而受璧③,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④,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相如於市⑤,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⑥,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⑦,柔廉頗⑧,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釋】①藺相如:戰國時趙國人。完:保全。璧:美玉,即和氏璧。趙惠文王有一塊楚國出產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願拿出十五座城池來和趙國交換。秦強趙弱,趙國想不給,又怕;給了,又耽心秦國的欺騙。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在獻璧時,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割城,便私下把璧派人送回了趙國,然後以正義和勇氣同秦王進行了麵對麵的鬥爭,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利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這就是曆史上傳為美談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作者對此卻另有看法,於是寫了這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翻案文章,認為藺相如在這個問題上是大大失策的,是做了不利於趙國的事情;而和氏璧之所以能歸趙,趙國之所以能得保全,那是出於天意,是一種僥幸罷了。文字簡練,辯淪清晰,就本文作者立論的角度,是富於邏輯說服力的。關於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背景及其過程,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詳細的描述。②九賓:指九個接待賓客的人,為賓主之間傳言,這是朝會大典的隆重禮儀。③齋: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隆重典禮前,要沐浴更衣,整潔身心,以示恭敬、虔誠。④紿(dài怠):欺騙。⑤N2:殺戮,通“戮”。⑥武安君:戰國時秦將白起,功封武安君。邯鄲:戰國時趙國都城,今河北省邯鄲市。⑦澠(miǎn免)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會盟,秦國君臣企圖侮辱、要挾趙王,都遭到了藺相如針鋒相對的還擊,使強秦不能得逞。⑧廉頗:趙國大將。在和強秦的鬥爭中,藺相如維護了趙國的利益,幾次都立了大功,被拜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不服,揚言要侮辱藺相如。而藺相如考慮到趙國的利益,采取了回避退讓的態度,終於感動了廉頗,負荊向藺相如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