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青霞先生文集》序(1 / 2)

《青霞先生文集》序①

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曆上書詆宰執②。宰執深疾之。

方力構其罪,賴天子仁聖,特薄其譴③,徙之塞上。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已而君累然攜妻子,出家塞上。會北敵數內犯④,而帥府以下⑤,束手閉壘⑥,以恣敵之出沒⑦,不及飛一鏃以相抗。甚且及敵之退,則割中土之戰沒者與野行者之馘以為功⑧。而父之哭其子,妻子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無所控籲。君既上憤疆場之日弛,而又下痛諸將土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國家也,數嗚咽欷歔。而以其所憂鬱發之於詩歌文章,以泄其懷,即集中所載諸什是也⑨。

君故以直諫為重於時,而其所著為詩歌文章,又多所譏刺。稍稍傳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構,而君之禍作矣。君既沒,而一時閫寄所相與讒君者⑩,尋且坐罪罷去。又未幾,故宰執之仇君者亦報罷。而君之門人給諫俞君,於是裒輯其平生所著若幹卷,刻而傳之。而其子以敬,來請予序之首簡。

茅子受讀而題之曰:若君者,非古之誌士之遺乎哉?

孔子刪《詩》,自《小弁》之怨親,《巷伯》之刺讒以下,其忠臣、寡婦、幽人、懟士之什,並列之為“風”,疏之為“雅”,不可勝數。豈皆古之中聲也哉?然孔子不遽遺之者,特憫其人,矜其誌,猶曰:“發乎情,止乎禮義”,“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焉耳。予嚐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於怨,伍胥之諫疑於脅,賈誼之疏疑於激,叔夜之詩疑於憤,劉之對疑於亢。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薦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梯。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他日國家采風者之使出而覽觀焉,其能遺之也乎?

予謹識之。

至於文詞之工不工,及當古作者之旨與否,非所以論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注釋】①青霞先生:指沈煉,宇純甫,別號青霞山人,文中又稱沈煉為“青霞沈君”,以示敬意。他是明代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進士,做過知縣,後任錦衣衛經曆。當時奸相嚴嵩父子專權,勢傾朝野,幹盡了壞事。沈煉直言上諫,觸怒嚴嵩,被罷官流放,並終於遭到殺害。作者的這篇文章,是為《青霞先生文集》寫的序言。這裏,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和極為敬仰的心情,感人地敘述了沈煉的悲慘遭遇和他那敢於抨擊時政的正直品格,從而說明了沈煉詩文的基本內容,同時也頌揚了他的愛國熱忱。“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如此豪情滿紙,這就把沈煉的詩文和他的人品連係了起來,讚美了他對國家的一片忠貞。文簡意深,主題突出,表現出了一種浩然磅礴的氣勢。②錦衣經曆:即錦衣衛經曆官的省略。錦衣衛:明代禁衛軍,也是官署名,管侍衛、緝捕、刑獄等事。後由宦官統領,和東、西廠同為明代著名的特務機關。經曆:官名,掌出納公文。宰執:宰相的統稱。③薄:微薄,用作動詞,是減輕的意思。譴;責備,這裏是罪責的意思。④北敵:即北方的敵人。這裏是指蒙古族的俺達部,當時居住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明嘉靖年間,他們多次入侵,曾三次威逼京師,給了明王朝以嚴重威脅。⑤帥府:指統帥邊境防務的最高軍事機關。⑥壘:堡壘,指邊境上用作軍事目的的建築。⑦恣:放縱,引申為任憑的意思。⑧馘(ɡuó國):是古代戰爭中割取的敵人的左耳,叫“馘”。它的目的是用以計數作為報功請賞的憑證。⑨什:十篇為一“什”,故常合稱篇什,這裏什,就是篇的意思。⑩閫:本指門檻,特指城門,因此古代把擔任軍事任務的稱閫外之事。閫寄:就是寄以閫外之事,即用兵於國門之外。這裏指為統兵在外的將帥。坐罪:犯罪受到判處。給諫:給事中的別稱,掌侍從規諫的事。俞君:為沈煉的門人,但生平不詳。裒(póu抔):聚集,搜集。輯:編輯,整理。孔子刪《詩》:據傳說,《詩經》原來有詩三千多篇,後經孔子刪定,止三百零五篇。《小弁》:《詩經·小雅》中一首詩的篇名。相傳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廢掉了前妻申後,逐走了申後所生的太子宜臼(即周平王),立褒姒為後,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據說宜臼作此詩諷刺幽王,斥責讒人,抒發心中悲憤。《巷伯》:《詩經·小雅》中的篇名。相傳這是西周王朝寺人孟子因遭人讒毀而受到宮刑,憤作此詩以發泄心中的怨恨。幽人:隱士。懟(duì對):怨恨。懟士:懷有怨恨的人。風:指風詩,即《詩經》中的“國風”。雅:指《詩經》中的“大雅”和“小雅”詩篇。發乎情:這以下所引的兩句話,出自《詩經·周南·關雎》的序,即《毛詩序》。春秋:這是一個時代的名稱。即自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也就是自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這一曆史時期,史稱“春秋”。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曾任楚懷王的左徒,得到信用,後遭讒被逐,流放湘沅,憂國懷民,行吟澤畔。於是,他寫下了以《離騷》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長詩為代表的許多不朽作品,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伍胥:即伍子胥,他曾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並為報楚平王殺父兄之仇,帶兵攻破楚國。後吳王夫差時,因勸吳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遂漸被疏遠。吳王又聽信太宰豁的讒毀,遂賜劍命他自殺。賈誼:西漢初期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他力主改革時政,建議削弱諸王勢力,抵抗匈奴侵略,積極發展生產,加強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後為大臣所排擠,漢文帝也疏遠了他,貶為長沙王太傅。死時才三十三歲。叔夜:嵇康,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銍(今安徽省宿縣)人。他是魏末晉初文學家,為“竹林七賢”之一。仕魏為中散大夫,後司馬氏掌權,他因憤世嫉俗,發表了非薄“聖人”的離經叛道的言論,與司馬氏集團對抗,遭到司馬昭的殺害。劉(fén墳):字去華,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縣)人。寶曆三年(公元826年)進士。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他應賢良對策,極言宦官專權,危害國家,應予誅滅。考官怕得罪宦官,不敢錄取。但他因此名動京師,令狐楚、牛僧儒都上書推薦劉為幕府,授秘書郎。由於宦官誣陷,後貶柳州司戶參軍。薦紳:同縉紳。原為古代官員規定的一種裝束,後來作為官員的代稱了。大夫:古代官名,明清兩代不設,這裏是作為高級官員的泛稱。塞垣:指邊境地區。采風:即采集民間歌謠的意思。傳說古時有采詩的官,巡行天下,收采歌謠,以觀民風,了解下情,目的是供統治者“知得失,自考正”,更好地進行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