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圖》記①

歸有光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②,而靈岩③,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④。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⑤,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⑥,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餘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⑦,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⑧。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夫令之於民誠重矣⑨。令誠賢也⑩,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屍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複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然所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餘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餘記之。噫!

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釋】①作者的朋友魏用晦任吳縣令,因有很好的政績,被召入了朝廷,當地的百姓為感念他的政績,就繪製了一幅吳地山水圖卷,送給他作為贈禮。這篇“《吳山圖》記”,就是以這幅圖卷為線索來展開的。它既描出了吳地的名山勝水,也寫出了對朋友政績的讚美以及當地百姓和“賢令”的真摯情誼。語言簡潔明暢,風格淡雅清新。②吳、長洲:這是兩個縣名,均在吳郡管轄範圍內,而治所又都在今江蘇省蘇州市。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這都是吳縣境內的山名。③靈岩:即靈岩山,在吳縣西南。上有“館娃宮”,是吳王夫差為寵妃西施所建。④西子:即美女西施。⑤虎丘、劍池、天平、尚方、支硎:這些也都是吳地風景秀美的地方。其中除劍池是池名外,餘皆山名。⑥太湖:我國著名湖泊,水域遼闊,有三萬六千頃,跨有今江蘇、浙江二省,且湖中小山甚多,風景秀麗。⑦同年:從前科舉製度時,稱同榜人為同年。魏用晦:歸有光的同年友人,生平不詳。為:治。⑧高第:高級的等第。舊時科舉考試或官吏政績考核評為優等的,稱高第。給事中:官名。明代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侍從規諫,鈔發章疏,稽察弊誤,糾彈官吏。⑨令:這裏指縣令。誠:這裏是的確、確實的意思。⑩誠:這裏用作表示假設的副詞,是如果的意思。被:蒙受,受到。澤:雨露。引申為思澤、恩惠的意思。異時:他日,指將來的一天。屍祝:屍是祭祀時代表鬼神享祭的人,後改為畫象代替。祝是向鬼神告辭的人,即司祭的人。這裏屍祝,引申為祭祀。浮屠:這裏指佛。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時思想家,著有《老子》一書,後世被尊奉為道家始祖。惓(quán全)惓:誠懇的樣子。蘇子瞻:即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韓魏公:韓琦,北宋名臣,功封魏國公,故稱韓魏公。黃州:府名,在今湖北省黃岡一帶。

【譯文】吳縣、長洲縣這兩個縣,在吳郡郡治的範圍內,劃分了地界各自進行管理。而郡西的許多山,都在吳縣境內。其中最高的山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山,有春秋時代吳國遺留下來的宮殿在那裏,還有西施流傳的遺跡。象虎丘、劍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那都是名勝的地方。那汪洋一片的太湖有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座山峰沉浸在湖中,更是海內的奇景壯觀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治理吳縣,還不到三年,就因政績卓著評為優等被朝廷召入做了給事中。魏君治理吳縣對百姓實有恩惠,吳縣百姓挽留他不得,而他也不忍心離開那裏的百姓,因此就有熱心好事的人畫了一幅《吳山圖》當作禮物贈給他。縣令對於百姓實在太重要了。那縣令真是賢能的話,這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因為受到他的恩澤而更加生機勃勃了;那縣令真是不賢能的話,這地方的山川草木,也會遭到他糟塌而黯然失色。魏君對於吳縣的山川草木,實在是增加了它的光彩。有朝一日吳縣百姓將會選擇一處風景勝地在這山岩峰巒之間,修造廟宇來奉祀他,這本是應該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麼還這樣時刻不忘那裏的山川呢?從前蘇子瞻稱道韓魏公離開黃州已四十多年,仍舊思念它不能忘懷,因而寫下了思念黃州的詩,而蘇子瞻又替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這以後才知道賢能的人對於他所到過的地方,不但使那裏的人們不能忘記自己,也不能使自己忘記那裏的人們。魏君如今離開吳縣已有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內庭,他拿出這幅圖來,邊展開玩賞邊歎息著,於是吩咐我為這事寫篇記文。唉!魏君對於我們吳縣,有著這樣的深厚感情,那怎麼可以使我們縣的百姓能夠忘記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