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靈博山上,有象的祠堂。在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當神來祭祀。宣尉使安君,根據苗民的要求,決定修整祠堂,使其煥然一新,請我寫一篇記文。
我說:“拆除它呢,還是修整它?”他說:“修整它。”“修整它,這是為什麼呢?”他說:“最初修建這祠堂的緣由,大概沒有誰知道了。
然而,居住在這裏的我們這些苗族人,從我父親、祖父追溯到曾祖、高祖以上,都崇拜象,祭祀象,自來如此,不敢廢棄。”我說:“為什麼如此呢?有鼻那個地方的象祠,唐代的人曾經毀過。用象的那一套去做兒子,就是不孝順父親;去做弟弟,就是不尊重兄長。象祭在唐代被摒棄,而今日卻還存在;象祠在有鼻被毀壞,而此地卻還興盛。為什麼如此呢?”
我知道了。原來,君子愛那個人,能推而廣之,以至愛他房上的烏鴉,何況是對聖人舜的弟弟呢?那麼,修建祠堂,就是為祭祀舜,不是為祭祀象了。我想,象的死,大概在舞幹羽感化三苗來降以後吧?如果不是這樣,古代驁桀不馴的人難道還少嗎?
但隻有象的祠堂一直保存在世上。我因此有理由想見,舜德行極高,深入人心,恩澤流傳,廣泛而又久長。
象的不仁,大概隻有起初是那樣罷了。又怎麼知道他終歸不被舜感化呢?《書經》不是說過嗎?“舜能用孝德使家庭和諧,趨向善道,不至於奸邪。”“瞽瞍也變得誠信和順了。”就是說已經變為慈父了。如果象還是不成其為弟,家庭就不能認為和諧。不斷以善約束自己,就不至於為惡;不陷於奸邪,就必然進入善道。的確,象大概已經被舜感化了。《孟子》說:“天子舜派遣官吏去治理他的國家,象在封地就不能夠隨心所欲了。”這大概是舜對象愛得深切,又想得細致,扶持、指導他的辦法也很周全。如果不是這樣,即使象周公這樣的聖人,管叔蔡叔也免不了為惡。由此可見,象已經被舜感化了。所以,他能任用賢能,安於職守;施恩澤於百姓,死了以後百姓懷念他。諸侯的卿士,由天子任命,這是《周官》的規定,也許是仿效舜封象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善良,天下沒有不可教化的人。
那麼,唐代人毀壞它,是根據象早先的行為。如今苗民供奉它,是根據象後來的行為。這個道理,我要向世人表明,讓人們知道為人不善,即使同象一樣,還可以改正,而君子自身修養道德,如果達到盡善盡善的地步,那麼即使如象那樣不仁,也還是可以使他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