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記①
王守仁
靈博之山②,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鹹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諸苗夷之請③,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予。
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④?”曰:“斯祠之肇也⑤,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祀焉⑥,舉而不敢廢也⑦。”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嚐毀之⑧。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於唐,而猶存於今;壞於有鼻,而猶盛於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⑨,而況於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幹羽既格之後乎⑩?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
而象之祠獨延於世。吾於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書》不雲乎:“克諧以孝,烝烝,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
進治於善,則不至於惡;不底於奸,則必入於善。信乎,象蓋已化於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見化於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於其位;澤加於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於天子,蓋《周官》之製,其殆仿於舜之封象歟?吾於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
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於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注釋】①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作者從象被尊奉、被祭祀推斷,象隻是早年為惡,後來為舜德所感化;並由此提出,人即使如象那樣不善,也可以用君子之德去感化,使他改惡從善。象:古代傳說中的惡人,舜的弟弟,有鼻國國君。②靈博山:在明代水西宣慰轄境之內。③宣慰安君:明代在貴州設宣慰司,由安氏世襲宣慰使,轄水西苗民四十八族。④居(激基):句末疑問助詞。古書“居”“乎”可以同用,如《莊子·齊物論》即有之。⑤肇(zhào趙):始,創建。⑥(陰因)祀:祭祀。⑦舉:《詩·大雅·雲漢》:“靡神不舉。”舉,祭祀。⑧有鼻:也作“有庳”,古地名,在今湖南道縣北。相傳舜封象於此。有鼻的象祠,為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所毀。⑨《尚書大傳·大戰》雲:“愛人者,愛其屋上之烏。”這是推人而愛物。⑩幹羽既格:據《尚書·虞書·大禹謨》載:舜命禹征有苗,三旬(一個月)末克,益勸禹以德服人,禹率師回。於是舜大布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之後,有苗被其文德感化,降服於舜。幹羽,古代文舞的舞具。幹,即盾。孔安國傳:“羽,翳也。”即雉尾做的華蓋。格:來,指來降。《書》:即《尚書》,儒家經典之一。這幾句見《尚書·堯典》。克:能夠。諧:和諧。烝烝:漸進。(yì異):善。格:至。見《尚書·大禹謨》。瞽瞍(ɡǔsǒu古叟):指舜的父親。相傳舜父有眼無珠,不辨是非善惡。允若:誠信和順。兩句見《孟子·萬章上》。原文是“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周公:名旦,姬姓,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滅商,後輔成王。西周初年的政治家。管、蔡: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二人不服,聯合武庚和東夷反叛。《周官》:即《周禮》,儒家經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製和戰國時代各國製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