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與武夷山同屬丹霞地貌,被譽為"北夷南豸,丹霞雙絕"。其山之東南有石門湖,更增湖光山影,具九曲之秀。當天上午八時多,我們一行從縣城驅車東行至石門湖。從湖畔的"映山亭"憑欄眺望,一個山水相連、景色迷人的湖泊盡收眼底,恰如斯亭對聯所雲:"山色湖光如畫圖,映波雲影添詩意。"更引人注目的是對麵湖中一座孤峰,四周湖水環抱,山上樹木蔥蘢,峰頂絕壁鐫有"水麵浮舟"石刻,是石門湖第一景,名曰"翠島微瀾"。隨後我們登上遊艇,開始石門湖之遊。石門湖容積310萬立方,水隨山蜿蜒,港叉交錯;山臨水而立,深穀縱橫。遊人蕩舟其間,別有一番情趣。遇湖麵寬闊處,讓人有"石門湖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的快感;遇幽穀曲水處,則叫人有"山重水複疑無路,小艇輕撥另有天"的驚喜。此種玩水的體驗、玩水的感受是我從來未有過的。泛舟石門湖,隻見兩岸景點相隨,碧水青山相映,湖山共一色,俯仰兩青天,一派秀美的自然風光,猶如走進了藝術高雅的山水畫廊,令我陶醉,完全沉浸在"舟在水上行,人在畫中遊"的境界中。俊俏的導遊小姐介紹景點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諸如"翠島微瀾"、"瘋僧戴帽"、"生命之門"、"情侶峰"、"大象戲水"等等,激起了大家的遊興。
當輕舟蕩入石門湖北終點"香蘭亭",我們便登岸沿山間小道步入深穀,行過三疊潭,通過桄榔幽穀,來到攀登冠豸山的遊覽蹬道。此蹬道依山脊而辟,嶺高且陡,有365個台階,人稱"羊腸蹬道"。這對於年過花甲的我,攀登蹬道無疑是個挑戰,我鼓足勇氣,奮力攀登,一步一個台階,終於登上山頂。一覽群山,峰巒擁翠,清風徐來,沁人心脾。小憩後繼續行進,時而摸壁而行,時而扶欄而上,往右登上"長壽亭"。長壽亭建在山脊末端,獨立聳峙於懸崖上,亭雕梁畫棟,古雅多姿,亭頂六角飛簷,屋麵覆蓋琉璃瓦,在秋陽下熠熠生輝。站在亭中南望遠處高崖上有"人長壽"巨幅摩崖石刻,為書法名家羅丹所書,與長壽亭相呼應、相匹配,構成冠豸山一道獨特的景觀。此刻,我忽然想到何以在頂峰置放"長壽亭"?莫非是在向遊人詮釋"生命在於運動"的深刻含義?
從長壽亭下來,順曲徑折向西北,穿過"一線天",抵達冠豸山勝景"冠豸晴嵐"所在地滴珠崖。有人說,一座山,如果沒有文化浸染,也就隻是一堆沒有生命的石頭。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是一座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山。這裏有眾多的書院草堂、摩崖石刻、名人題匾等,無不散發著悠久的曆史蘊味,展現出厚重的文化色彩。一路走來,可見懸崖峭壁上留有明代邑人書法家黃公甫題刻"冠廌"(廌為豸),有清乾隆年間翰林朱陽題書"上遊第一觀",有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手書"造化鍾神秀"等摩崖石刻。這些題刻或端莊雄健,或遒勁有力,或筆法雋永,給這座名山增添了誘人的魅力。右側的"東山草堂"內懸掛有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題贈"江左風流"和清代《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題贈的"追步東山"巨匾各一方。1989年,"江左風流"題匾榮幸入選"中華名匾",成為冠豸山的鎮山之寶。
最值得一提的是冠豸山的命名,給人無限的遐想。冠豸山,曾稱東田石、蓮峰山,後因其山形似獬豸冠,遂改名為冠豸山。據《連城縣誌》記載:"獬豸,神羊,能別曲直。"關於"獬豸"的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傳說堯時的法官皋陶審案時蹲坐一旁的獨角神獸,能辨曲直、斷疑案,如果誰有罪,就會用角去觸他。後來,這種神獸又寫為獬豸,古代法官都戴一種獬豸冠,來表示自己執法公正。二是相傳春秋戰國時的楚王曾捕捉過一頭名叫獬豸的靈獸,能辨善惡。交法官飼養,能相助斷案。後來,楚王就仿照此獸的頭形做帽子賜給法官,勉勵他們為官正直,秉公執法。由此看來,古人將此山以"冠豸"命名,其寓意深遠,意在期望後之為官者,為政清廉,公正不阿,如獬豸一樣能辨別是非曲直。有《遊冠豸山感懷》詩曰:"冠豸山高入雲端,先賢宰邑振綱常,山名寓意深而遠,應記神羊觸貪贓。"縱觀連城古今,筆者發現"冠豸"精神代代傳。從連城走出去的為官者,清正廉潔者不乏其人。古有廉明清正,愛民如子,夙夜以國為憂的宋端明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鄒應龍(1173-1245);有一生廉潔奉公,至今猶在人民中間廣為傳播的清同治元年任廣東惠州知府的華定祁(約1820-1883)等。今者讓人敬仰和難忘的是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1918-1997),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愧為領導幹部的楷模和表率。"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這是項南同誌最喜愛的詩句,也是他一生大公無私,公正清廉的寫照。項南同誌,不就是巍巍冠豸山的化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