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冠豸"風範猶在傳承。在龍岩市區的人民廣場,就矗立著一座主題為《公正在》的巨型城雕,城雕的形象就取之冠豸山的"豸",一尊集羊頭、獅身、龍爪、羚羊角於一體的四不像神獸,栩栩如生,威嚴而立。這座銅雕,高21米,其正麵鐫刻"公正在"三個大字,背麵書寫《豸賦》一篇,成為紅色山城最耀眼的市標。它表明,冠豸山名的內涵在閩西紅土地上發揚光大。我心裏想,這是人心所向啊!
(原載2008年第1期《莆田文學》,獲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2009年"華夏情"全國詩文書畫大賽一等獎)夢圓桂林人總是有夢想的。對我而言,能夠到桂林看山看水,就是我一生的一大夢想。也許是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無窮魅力,多少年來一直在誘惑我、吸引我、呼喚我,讓我此生非到她的身旁不可。
退休後,這一機會終於到來了。那是初冬時節,我參加夕陽紅赴海南、桂林旅遊團,從廈門乘坐"旅遊專列"開始難忘的圓夢之旅。
當"旅遊專列"駛抵桂林北站,正是寒氣襲人的清晨。一下火車,當地旅行社組織歡迎隊伍,拉開歡迎橫幅,敲起歡樂鑼鼓,歡迎我們的到來。此情此景,讓我心裏一陣熱乎。進飯店用早餐時,服務員端上一盆熱氣騰騰的地方風味小吃--桂林米粉,使初到桂林的遊客頓時驅走了寒意,增添了一股暖流,讓我對桂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之後,拉開了桂林遊的序幕。遊覽的第一個景點是象鼻山。隻見在桂林市內桃花江和漓江彙流處,平地拔起一酷似大象的山體,其"象鼻"伸入漓江吸水,就是象鼻山。它向我展示了認識桂林的第一張名片。來桂林之前,曾在電視上、圖片上見過,對它似曾相識,如今身臨其境,親密接觸,更覺其形象逼真,憨態可掬,惟妙惟肖。據說,這是大自然三億六千萬年前的傑作,讓我不由驚歎造化之無比神功,足以堪稱桂林山水一絕!當地人視它為桂林城的象征,可謂當之無愧。更令人稱奇的是,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與象身形成的圓洞,有如一輪明月靜浮水麵。宋代薊北處士在此題有《詠月夜》詩雲:"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真是佳景佳句,耐人尋味。
七星景區是桂林市曆史最悠久的景區,這裏有駱駝山、花橋、棲霞寺等著名景點。其間,尤以駱駝山最為受人青睞。此山高七八丈,狀似一頭伏地的單峰駱駝,它悠閑自在地笑迎每一位遊人。來到這栩栩如生的駱駝身旁,我腦際忽然閃出一個念頭:這"沙漠之舟"何以長久留居此地?莫非是為"桂樹成林,香飄萬裏"之地(桂林)聞香而來?莫非是為山奇水秀的名勝區(桂林)慕名而來?於是這裏構成了一道北國與南國風物融合一起的獨特景觀。故此,我為這峰駱駝的選擇叫好。我趕緊打開相機,為老伴和我在綠樹鮮花簇擁的駱駝山前留下難得一遇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