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那些帝王家族們(上)(2 / 2)

曹操這個政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前文也說過了,和曹操的出身有關係,因為當年宦官勢力和士族之間結的仇太深了,兩次黨錮不是說說的,所以曹操也受了牽連,很多士人就是不認可曹操,所以曹操隻能破格提拔人才,不過這種情況在曹操得到獻帝,遷都許昌後得到好轉。

曆史上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其實也不是很成功,漢末官職粗略的可以分為文官和武官,而在那個時代,還是屬於富文窮武的,因為生產力的差距,一般人根本就讀不起書,能讀書的家裏基本都不是一般人,所以曹操能選出的文官基本還是那一個小圈子的。

相比文官來說,武官的條件就低很多了,而在戰亂時代,武官的地位也更為重要,所以當時寒門想出頭,從軍是個很好的選擇,然而在曹操麾下這點其實也不現實,因為曹操的親族策略的影響,武官的這一塊大蛋糕首先被曹家和夏侯家的人瓜分了,越高階的武官越是如此,就連張遼和徐晃這樣的將才官職最後也不過隻是四將軍。

所以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宣傳意義大過了實際意義,有效果,但並不明顯。

【劉家】

經過了兩漢之後,因為恒靈時間兩任皇帝的昏暈無能,東漢也開始了走向了滅亡,作為皇族的老劉家最終隻能依靠年少無力的漢獻帝守江山,然而劉協卻從未能擺脫傀儡的命運,先後成為了董卓、李傕以及曹操等人的棋子,最後為曹丕所廢。

在漢末之初,劉家最為出色的人物除了劉虞別無他選,當時劉虞作為幽州牧,輕易的擺平了幽州外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內部的****,又擔任大司馬,就連作為伐董聯軍盟主的袁紹也對其欽佩不已,想推薦劉虞為帝,重新振作漢室江山,可惜劉虞選擇了盲忠,將希望放在了一個十歲左右的少年身上。

在漢末後期,劉虞、劉岱、劉繇、劉焉、劉表以及劉璋等宗室諸侯一個個都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最後隻剩下了漢中王劉備。劉備雖然也是宗室,但經過兩漢數百年的光陰,宗室的數量已經非常多了,一般的宗室除了身份上可能貴重一點,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地位,劉備的祖父劉雄曾經擔任過東郡範令,但因為父親劉弘早亡,家道中落,所以劉備家實際上反而是相當貧寒的。

黃巾起義時,劉備因為鎮壓有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結果後來被督郵遣散,劉備當時的地位就此可見一斑。之後劉備幾經流浪,選擇了投靠同學公孫瓚,並且撚轉於陶謙、呂布、曹操、袁紹以及劉表勢力之下,劉表死後,曹操來襲,劉備聯合孫權擊退曹操,才重新割據一方,成為諸侯之一,最終平定了益州,攻克漢中,曹丕代漢後,在成(cheng)都稱帝,延續了漢統。

所以劉備家雖然是宗室,後來還以此作為大義,但反而因為各種因素出身是比較貧寒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備更接近於寒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