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字元遜,諸葛瑾的長子。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於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34)拜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一舉治平。孫權卒,恪受顧命輔佐幼主孫亮,專國政。建興元年(252),出兵攻魏,壞魏軍浮橋,水淹魏軍數萬,得軍資如山。恪由此驕縱輕放。次年春,又北伐魏軍於新城,數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聲載道,被迫退兵。後為皇族孫峻所殺。
諸葛融,字叔長,諸葛瑾幼子。瑾死後,承襲父親的爵位。諸葛融寬待部屬,辣受部屬愛戴,在吳國官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追兵圍城,諸葛融吞金自殺,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
諸葛靚(jìng),字仲思,他是諸葛誕的少子,諸葛誕叛亂後入仕東吳。吳亡後投降晉朝,一度被征召為大司馬,但因父仇而終身不仕,時人稱許他至孝。
【大將軍諸葛瑾】
諸葛瑾,字子瑜,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曆史上諸葛瑾作為諸葛亮的兄長,在孫吳官至大將軍,和孫權關係密切,但從能力上來看,諸葛瑾隻能說是一般。
諸葛瑾因為徐州****而避難江東,孫權的姊婿曲阿弘谘遇見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為賓待,其後又擔任過海鹽縣長。後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因為諸葛瑾和諸葛亮關係特殊,孫權曾經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劃分荊州邊界。
建安二十四年(219),諸葛瑾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劉備伐吳時,諸葛瑾曾經寫信勸諫劉備,結果反而被一些人認為諸葛瑾是在與劉備互通信息,孫權卻表示:“我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不辜負我,就像我不會辜負子瑜一樣。”當時因為這個事情彈劾諸葛瑾的人很多,陸遜給孫權寫信並向他力保諸葛瑾。孫權又說:“我和子瑜是‘神交’,外人是無法離間我們的。”並將書信全部交給諸葛瑾。
黃初三年(222),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曆史上諸葛瑾參與了不少對抗曹魏的戰事,然而戰績相當一般。曹丕去世後,孫權派諸葛瑾進攻襄陽,結果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事後諸葛瑾反而升任了驃騎將軍。曹丕三路南伐時,諸葛瑾帶兵救援朱然,一度為夏侯尚等人所擊敗。
孫權後來北伐,又派陸遜與諸葛瑾攻襄陽,結果陸遜的親戚韓扁在送信時被抓,導致信息泄露,諸葛瑾坐立不安,最後還是靠著陸遜才安然退兵。赤烏四年(241)四月,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依然無功而返。
呂壹擾亂朝政時,諸葛瑾、呂岱、朱然、步騭以自己為武官,未有幹涉呂壹一事。呂壹死後,孫權派遣中書郎袁禮斥責四人,指自己與四人恩猶骨肉,榮福喜戚,相與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錯,理應上奏勸告,不應置身事外。
曆史上諸葛瑾為人雍容大度善思,人際關係也很好,當時的人們都佩服他的弘緩雍雅。孫權也對他甚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詢他的意見。
Ps:個人感覺諸葛瑾作為諸葛亮的兄長,能力相當一般,尤其在軍事方麵,諸葛瑾就壓根看不出有什麼作為,偏偏他還做到了大將軍,隻能說孫權對他夠信任,諸葛瑾本人交際能力也的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