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衡元年(269),陸凱病重,孫皓派中書令董朝問陸凱有什麼遺言要交待,陸凱上言說:“何定不可以重用,應讓他擔任京城以外的職務,不應把朝廷大事委托他。奚熙是個小官,卻在浦裏建起自己的田園,想恢複嚴密的舊規模,也不可信任。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以及臣的族弟陸喜、陸抗,他們或者清白忠誠勤奮,或者資質才智豐茂超人,都是國家的棟梁,朝廷的賢良輔臣,希望陛下對他們著重留神和考慮,向他們詢問時務,使他們各盡忠誠,補正陛下出現的一些過失。”不久,陸凱即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有人說寶鼎元年(266)十二月,陸凱與大司馬丁奉、禦史大夫丁固策劃,趁孫皓拜謁祖廟時,打算廢掉孫皓改立孫休的兒子。當時左將軍留平帶兵作先頭部隊。故此將這個計劃悄悄告知留平,留平拒絕而不允許執行這一計劃,但發誓決不泄密,所以他們的謀劃沒有取得結果。
據《吳錄》記載:舊拜廟,選兼大將軍領三千兵為衛,凱欲因此兵以圖之,令選曹白用丁奉。皓偶不欲,曰:“更選。”凱令執據,雖蹔兼,然宜得其人。皓曰:“用留平。”凱令其子禕謀語平。平素與丁奉有隙,禕未及得宣凱旨,平語禕曰:“聞野豬入丁奉營,此凶征也。”有喜色。禕乃不敢言,還,因具啟凱,故輟止。
【良牧陸胤】
陸胤,字敬宗,陸凱之弟。初任禦史、尚書選曹郎,太子孫和聽到他的名聲,以特殊的禮節接待他。適逢全寄、楊竺等阿奉親附魯王孫霸,與孫和分庭爭鬥,暗地相互讒毀結怨,陸胤因此獲罪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始終沒有改口。後來陸胤被任命為衡陽督軍都尉。
赤烏十一年(248),交趾郡和九真郡的少數民族反叛,攻陷城邑,交州地區騷動不安。朝廷任命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陸胤進軍南方地界,以恩信告喻當地百姓,極力推行招安納降政策,高涼賊寇頭領黃吳等黨羽三千多家都出寨投降。陸胤率領軍隊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懇切誠意,贈予錢財。於是賊首一百多人,民眾五萬多家,以及深山僻遠不服教管的人,都無不叩頭歸附,於是交州地區寧靜太平。朝廷就地加授陸胤為安南將軍。陸胤隨即又出兵征討蒼梧郡建陵縣的賊寇,將他們打敗,朝廷前後出兵八千多人,以補充陸胤軍事需用。
永安元年(258),陸胤被征召回朝擔任西陵督,封都亭侯,後轉任左虎林,中書丞華覈上表舉薦陸胤。陸胤死後,他的兒子陸式繼承都亭侯的爵位,被任命為柴桑督、揚武將軍。
【陸家的起伏】
在孫吳曆史上陸家絕對是一個名門大族了。陸家的發家史從陸遜開始的,在襄樊之戰中陸遜的地位三級跳,一舉當上了吳軍裏麵主力統帥之一,經過夷陵之戰後,陸遜的已經壓服眾人成為江東軍事第一人。
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後,特別為陸遜設置了上大將軍這一官職,以表示陸遜的地位還在三公之上,並且讓陸遜留守武昌、輔佐太子孫登,幫助孫權管割半壁江山。赤烏七年(244)陸遜被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盡管後來以陸家為首的江東本土勢力遭到了孫權的打壓,但陸家依然是代代都有人才出,在孫皓時期,陸凱先是擔任左丞相,陸抗後是擔任大司馬,在吳國幾乎沒有其他家族可以相提並論,就連殘暴的孫皓也對於陸家也是忌憚不已。
據《世說新語·規箴第十》記載,孫皓有一次問陸凱說:“你的宗族有幾人在朝任職呢?”陸凱回答道:“兩個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將軍。”孫皓說:“真是興盛啊!”陸凱說:“君主賢明,臣下盡忠,這是國家興盛的象征;父母慈愛,兒女孝順,這是家庭興盛的象征。現在政務荒廢,百姓困苦,臣唯恐國家滅亡,還敢說什麼興盛啊!”
曆史上孫皓對於陸凱多次直言勸諫甚至違逆旨意其實十分不滿,加上何定的多次惡意中傷,就對他更為憤恨。但陸凱始終是重臣,難以用法律去懲罰他,而其族弟陸抗當時亦是大將,所以惟有容忍。
鳳凰三年(274),陸抗去世。孫皓開始了對陸家的打壓,首先他將陸抗原來的直係部隊一分為五,讓陸抗比較年長的五個兒子分別帶領。並且在之後,又清算早已經去世的陸凱,將他的家人都遷往建安。
總體而言,陸家在孫權時期和孫皓時期都相當的興盛,在孫亮以及孫休時期則相對低調,曆史上兩起兩落,陸遜是成也孫權,敗也孫權,陸遜死後,陸家寂寞了一段時間,一直到孫皓繼位後才開始再度興盛,而陸抗死後,孫皓對於陸家以壓製為主,陸家也隨之再次沉寂,吳郡陸氏在孫吳的創始以及結束階段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陸家可以說是孫吳曆史上的第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