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吳曆史上,江東有著很多的世家大族,其中以陸家最為顯赫,當時陸家先後有陸遜、陸凱以及陸抗,這三位有兩位官居丞相,一位是大司馬,除了皇氏孫家之外,哪怕是同樣在吳郡的顧家和全家也無法和陸家相比。
【英年早逝的陸績】
陸績,字公紀,漢末廬江太守陸康之子。
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孫策占領江東後,在吳郡,張昭、張紘、秦鬆作為上賓,一起討論關於當下四海尚未泰平,須要用武力來平定各地,當時陸績因年少,所以坐在最後麵,於是他在遠處大聲說:“當年管夷吾在齊桓公下任相,九次聚合諸侯,一統天下,不用兵車。孔子說:‘遠處的人不服從,隻要專心修正文德,他們自己就會來投降的。’現今討論的人不務求懷取道德的技術,而隻是崇尚武功,我陸績雖是年幼無知,但還未能安心。”聽到少年陸績的回答,張昭等人對他甚為驚異。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承事業,辟陸績為奏曹掾,專注於正確的道理。後轉任鬱林太守,加偏將軍,讓他統領士兵二千人。不過陸績有腳疾,而學養深厚,為官不是他的誌向。在軍中不廢著作,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曆史上龐統對其也頗為推崇,曾經評價: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績去世,年僅三十二歲。陸績留下兩男一女,都隻有幾歲就返歸鄉裏,他的侄子陸瑁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撫養,到長大後才分開。
【君子陸瑁】
陸瑁,字子璋,陸遜之弟。陸瑁年少時就愛好學習,信守情義。陳國人陳融、陳留人濮陽逸、沛郡人蔣纂、廣陵人袁迪等,都是出身貧寒而心有大誌之人,都前與陸瑁交遊相處,陸瑁常分出自己珍美物品與他們共同享受。以至於同郡人徐原,移居會稽,與陸瑁素不相識,臨死前留下遺信,把自己幼小的孩子托付於他,他給徐原修建墳墓,收養教育徐原的兒子。陸瑁的叔父陸績去世很早,留下兩男一女,陸瑁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撫養。州郡征召舉薦他,他都不去就職。
當時尚書暨豔極為熱衷於對人物褒貶評議,在選議三署官員時,頗喜愛宣揚別人不體麵的過失,以顯示自己嚴於譴責。陸瑁寫信勸諫他,不能照陸瑁所說的去作,終於招致敗亡。
嘉禾元年(232),朝廷公車征召陸瑁,任他為議郎、選曹尚書。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複,打算親自前往征討,陸瑁兩度上書規勸,孫權才聽從。赤烏二年(239),陸瑁去世。
【左丞相陸凱】
相比陸遜和陸抗而言,陸凱在後世知名度就比較低了,但此人在孫皓時期,和陸抗一內一外都是當時吳國的中流砥柱。
陸凱,字敬風,他是丞相陸遜的族子。黃武初年(222),陸凱任永興、諸暨縣長,在此職任上有政績,被授予建武都尉,帶領軍隊。雖說他統領兵眾,但手不離書本,尤其喜愛《太玄經》,論評推衍該書的含意,用蓍草卜筮便見應驗。後來陸凱任儋耳太守,征討朱崖,斬俘賊寇有功,被升任為建武校尉。
孫權去世後,五鳳二年(255),陸凱在零陵討伐山賊陳毖,斬殺陳毖告捷,被任命為巴丘督、偏將軍,封爵都鄉侯,轉任武昌右部督。他與眾將共赴壽春作戰,回師後,被升為蕩魏、綏遠將軍。孫休登上皇位,陸凱被任命為征北將軍、假節兼豫州牧。孫皓登上皇位後,陸凱被升任為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兼荊州牧,晉封嘉興侯。
甘露二年(266)孫皓與晉國講和,使者丁忠從北方回到東吳,勸說孫皓可以攻襲弋陽,陸凱勸止了孫皓。同年,陸凱遷任左丞相。
孫皓不喜歡別人看自己,朝臣覲見時,沒有人敢抬頭。陸凱勸諫道:“君臣之間沒有不相識的道理,如果發生不測,大家就不知道該如何尋找您了。”於是孫皓才允許陸凱可以抬頭看自己。孫皓遷都武昌時,揚州地區百姓對逆流供應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當時政事頗多失誤,百姓貧窮匱乏。陸凱於是上奏要孫皓不應遷都,亦要當一個體恤平民生活的賢君,認為這樣做不但可以令人民生活改善,亦可增強國力。最終孫皓還都建業。
當時殿上列將何定是佞臣,但深得孫皓寵信,陸凱卻當麵斥責他。何定因而痛恨陸凱,想去中傷他。但陸凱卻不以為意,用心公事,上疏指示都不作修飾,由心中表現出他的忠誠和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