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1999年至2004年底的經濟發展情況(2 / 3)

2001年通貨膨脹率還是高達11%,到2002年就已經降到了3.4%,2003年通貨膨脹率為零。因為通貨膨脹率很低,所以與其他東南歐國家,尤其是塞爾維亞和黑山相比,科索沃的物價便宜很多。之所以出現物價穩定的趨勢,主要是因為在1999年9月,當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行政部門獲許可以使用第納爾之外的外國貨幣時,迅速引入了德國馬克作為科索沃經濟的支付手段。

進一步考察有關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相對有利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發現,其實科索沃的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對國外的依賴和結構上的弊病。在戰後的頭幾年中,國外資金的大量湧入給科索沃造成的影響,和給那些在20世紀發現石油的國家帶來的影響是一樣的:科索沃吸引了大量金融資金,進口了大批商品,卻沒有隨之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沒有迫切開始推行必要的結構改革。

對外貿易方麵的數據遠遠不如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數據樂觀。科索沃經濟結構上的弊病尤其表現在嚴重赤字的貿易收支上。“科索沃的經濟完全混亂,建立在惡性循環的基礎上:僅僅依賴進口。”

2003年,科索沃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歐盟國家和瑞士,總進口中有26%的商品來源於這些國家,其次是塞爾維亞和黑山(16%)、馬其頓(15%)、土耳其(10%)、克羅地亞和波黑(6%)以及保加利亞(4%)。科索沃主要進口的是食品(34%)、化學藥品和木材(16%),然後是礦物品(14%)、機械(13%)、金屬製品和建築材料(各6%)。2003年出口商品主要是金屬製品、金屬廢料(44%),塑料和木製品(24%)和食品(21%)。

科索沃的外貿和外貿赤字情況比塞爾維亞和黑山要嚴峻得多,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外貿赤字“僅”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30%。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的出口狀況也明顯要好很多(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和15%)。科索沃經濟要想進入東南歐的地方市場是很困難的。科索沃沒有出海口,對外貿易必須經過鄰國。從2000年開始,科索沃的商品可以免關稅進入歐盟市場,即科索沃的所有商品出口到歐盟國家都不需要繳納關稅,也不受貿易限額的約束。(參見第7章的詳細闡述)。

上文已提到,科索沃經濟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外國投資的嚴重疲軟。2001年和2002年,外國投資者在科索沃的直接投資分別隻有500萬歐元和約1000萬歐元,絲毫沒能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而近幾年塞爾維亞和黑山以及馬其頓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很快,2003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12億歐元,克羅地亞吸引了甚至近18億歐元。2004年3月的騷亂和安全形勢的持續緊張進一步削弱了科索沃作為國際投資場所的吸引力。聯合國安理會2004年4月底的報告稱:“近期發生的暴力事件給經濟帶來了破壞性的影響,打擊了投資者的興趣和信心。必須重新改善科索沃的形象。”

所謂國有企業(Social Owned Enterprises,即SOEs)的私有化是科索沃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2004年6月科索沃總理易卜拉欣·魯戈瓦表示:“私有化是科索沃發展的一根主動脈。”負責私有化進程的是聯合國秘書長特別代表監督下的獨立機構科索沃托管局(Kosovo Trust Agency,即KTA),它是債券人的受托管理人和財產最終出售前的臨時所有人。

第一輪私有化於2003年5月5日開始,出售6家企業,潛在買主反應比較冷淡,總共隻有22名出價者參加,其中隻有5個外國投資者。最後,6家企業僅以460萬歐元的低價售出。2003年7月2日第二輪出售18家企業,共有180名出價者參加,出價總額近13700萬歐元,18家企業共以250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絕大部分出價者是科索沃投資者,隻有少數的外國投資商參加(科索沃投資商157名,美國8名,瑞士5名,土耳其2名,保加利亞、德國、馬其頓、比利時、意大利、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奧地利各1名)。原計劃於2003年底開始出售19家國有企業的第三輪私有化因與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起爭執而中斷,一直推遲到2004年7月14日才得以進行。第三輪中的12家企業最終以1000萬歐元成功售出,(成交)合同由歐盟支柱的新任負責人,德國人約阿希姆·律克爾(Joachim Ruecker)在2005年2月簽署。律克爾稱,第五、第六輪將在2005年中期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