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位問題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人與塞爾維亞族人間的緊張關係之外,糟糕的經濟形勢就是科索沃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了。關於2005年初科索沃的經濟情況,國際危機組織指出:“2005年的經濟形勢比2003年和2004年更加糟糕。”在1999年至2001年這段重建時期,科索沃經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繁榮;此後,主要靠國際社會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海外僑民的援助所拉動的經濟增長開始出現倒退,失業率達到了曆史最高記錄70%。大部分居民隻能通過農業或臨時性工作、國外經濟捐贈或非法手段(如走私、有組織的犯罪)維持生計。
2004年9月在柏林召開的科索沃會議上,蘇洛伊指出:“在過去的這五年中,國際社會共在科索沃投入了20億美元,然而結果顯示,其效果不盡如人意。”頭幾年經濟的表麵繁榮隻是掩蓋了科索沃的經濟結構問題(生產率低下,工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發達,經濟嚴重依賴國外),卻根本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科索沃的出口甚至不及其進口的五分之一。目前,科索沃的國際法地位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原國有企業緩慢的私有化進程又導致法律保障的欠缺,這些因素嚇退了外國投資者。
本已低迷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人們的悲觀情緒加劇,這也是從2003年起,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越來越不受科索沃人歡迎的主要原因。2004年3月的騷亂說明,科索沃“毀滅性的貧窮”和“社會的困苦”“導致極端思想和犯罪行為很容易發生”。
戰爭結束後,隨著國際社會的參與,科索沃在重建和投資領域開始出現繁榮景象。從1999年夏至2002年的快速清除戰爭損失開始,國際社會共投資了近20億歐元用於科索沃的重建工作。利用歐盟提供的經濟援助,國際社會共為30多萬人新建了約2萬所房屋。
戰爭結束後的頭兩年中,各部門的經濟生產都有所增長,農業生產也很快恢複到戰前水平。2000年至2002年期間,注冊企業的數量從約30000家增加到近50000家,其中大部分是零售企業。由於零售業的複蘇、外國的援助,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由於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國際組織的存在,城市的消費水平得到了改善。
從2001、2002年開始,國際社會的資金流入量明顯減少。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的近70%來源於國際社會的捐助;到2003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37%;據估計,2004年進一步降低到23%。以下是一組具體數據:2001年和2002年,歐盟提供的援助金額分別是31550萬歐元和13400萬歐元,而2004——2006年期間平均每年將隻有5500萬——6000萬歐元。另外,隨著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和科索沃維和部隊部分人員以及一些外國非政府組織的撤離,消費水平又失去了一個重要支撐點;據估計,在科索沃國際人員投入最多的時期(2002年),僅國際非政府組織就雇用了50000名科索沃人。
除了國際經濟援助的逐漸減少和國內國際組織數量的下降,科索沃海外僑民所提供的資金明顯減少也是科索沃經濟狀況惡化的另一原因。根據財政和經濟部的估計,2002年科索沃居民的總收入中約有50%來自外國親友的饋贈(即157000萬歐元的總收入中,親友的饋贈占到72000萬歐元)。
從宏觀經濟的一些重要指標可以看出,雖然在2001年經濟的發展態勢較好,但是,隨著外國經濟援助的銳減,從2002年開始,經濟的各個方麵都開始明顯惡化。2001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5.7%,2002年就降到了2.1%,2003年也隻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