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遺憾的是,我們今天還時常在做著第四件事情,那就是繼續犯錯。看看前些日子調控房價時的那些“壯烈”之舉,我們大概就可以明白這一點了。住房改革在早年已經出現了單純市場化的偏差,再加上土地財政和流通性過大,所以才會出現房價持續高漲的局麵。對此,不在這些源頭上做文章,卻一味打壓需求一端,其結果必然是在原有的荒唐上建構一個更大的荒唐,甚至還撿回了戶籍管控等這些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要不斷丟進曆史垃圾箱的東西。
看到這裏,讀者們大概可以看清過去若幹年我們的一些“瞎折騰”舉措:
當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市場化改革之路時,我們一味篤信市場化是靈丹妙藥。但等到住房、醫療改革出現巨大失誤之後,我們開始忙著糾錯。這時候,我們的思維習慣卻是撿回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做法。一些地方政府在調控房地產價格時實行的限購以及與戶籍製度相掛鉤等陳舊的行政高壓措施,就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讀者中的官員朋友們注意了:糾錯不是改革,我們的民族經不起“改革—試錯—糾錯—再改革”的往複循環。過去30多年裏,誰都沒有經驗,試錯和糾錯難免發生,但在當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如此龐大的情況下,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的試錯—糾錯式實驗都會導致極大的社會成本,其危害往往不光局限於經濟領域,更會蔓延到社會乃至政治領域。今天中國在住房和醫療改革問題上的彷徨和兩難就折射了這一點。今天表麵上很多正在改革的東西,其實不是在改革,而是在糾錯,尤其是住房改革。
現在關於住房問題的唯一希望就是中國不要發生金融危機,隻要不發生金融危機,所謂的泡沫就像啤酒的泡沫一樣,啤酒沒有泡沫是不好喝的,泡沫太多也是不行的。但恕我直言,這是在糾錯,而不是在改革。由於1998年開始的住房改革出了很多偏差,我們今天仍在為當年的錯誤還債,也由此浪費了許多資源和時間。
這些年,我們既在發展,又在改革,還在糾錯,糾錯的成本有時候高於改革的成本,甚至高於改革的收益。
這不是“瞎折騰”,又是什麼?
我們隻能說,假如當時能夠把頂層設計做得好一點,在看到市場化的同時,政府這隻手也能夠做一些具體的操作,也許我們的住房、教育尤其醫療狀況就不會發展成今天的局麵。
所以,讓我們想想20年以後,我們的下一代會不會也像今天這樣指責我們。對此我們就要想到,所有這些改革孤立地看都是有意義的,但是要跟經濟下行和社會矛盾的上升速度相匹配。
這些改革完成之後,下一步是什麼?下一步這些改革會不會引出一些新的矛盾?今天的住房、醫療和教育改革都是當時的市場化改革引起的,當然我們不能說市場化改革錯了,而是由於改革不完善、不到位,出現了偏差。既然這樣,我們要看得更長遠,未來這些改革成功之後,會不會由此引發新一輪的矛盾?
作為一個警示之言,我要提醒,培育社會是當務之急。政府一定要放權給社會,然而社會有沒有能力來承接政府放出來的權力?不是說將來有一天將權力隨意地放給社會就可以,當社會不存在或者還不成熟的時候,當社會還無法承接這個權力的時候,就又會出現新的混亂,等到那時,後人又要指責2014—2017年進行改革設計時出現了偏差。所以,與其這樣,毋寧從現在開始就把培育社會作為一個紮紮實實的任務提上議事日程。
但遺憾的是,今天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任度極低。當簡政放權已經提上日程的時候,對於要將權放給誰的問題我們卻沒有認真加以研究。簡政放權之後,權力放給誰?自然是要放給社會,讓社會逐漸承擔社會自治的功能。但我們的政府今天對社會放心嗎?顯然很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