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同樣也是如此。無論是當時的醫療改革還是住房改革,1998年都是一個分水嶺。中國的改革,無論是教育、醫療還是住房改革,其實是在早年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現在我們辛辛苦苦正在做的好多事情其實都是在糾錯,而不是在改革,也不是在發展。
五、“改革—試錯—糾錯—再改革”須結束
如前所述,我曾在多個場合(包括諸多節目和各地演講中)都表達過一個觀點:今天中國的改革表麵上看是在改革,其實是在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現代化進程,簡稱發展。這個進程理論上說與改革沒有直接關係,它實際上從洋務運動和民國時代就開始了。這是中國從落後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型,隻不過洋務運動和民國時代都沒能成功而已。1949年後開始的工業化浪潮雖然是在一種封閉狀態下的工業化,但畢竟也是邁向工業化的努力。改革開放後,這一進程得以加速。今天中國在工業化30多年後開始了城市化(中國稱為城鎮化)的進程。
第二件事情是改革,亦即改掉原來計劃經濟體製下建立起來的那套東西,也就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坦率地說,這套東西從1949年建立到1978年開始改革,其建立的過程才29年,而我們現在改革的過程已進行了36年,而且很多東西(尤其是政府領域的很多東西)還沒有改掉。這聽上去有些荒唐,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當然,改革在推進的過程中,與前麵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重疊了,兩者合二為一,而且壓力和難度更大。但就本質而言,發展與改革是兩件事情,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正在做的第三件事情,說出來大家也許不信,那就是糾錯。在改革的早年,由於沒有經驗,因此我們邊改革邊試錯,有些錯誤得到了及時糾正,而有些錯誤則一直延續了下來,以致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我們早年留下的錯誤依然存在;但由於經濟體量很大,而且眾多矛盾疊加,因此積重難返之下又需要第二次改革。
但從本質上說,這所謂的第二次改革不是改革,而是糾錯,是為了糾正改革早年犯下的錯誤。這麼多年,我們基本上在“改革—試錯—糾錯—再改革”的循環中運行,有時糾錯的成本超過了改革的收益。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而且在相當程度上也浪費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
在《訪與思——中國人成熟嗎?》一書中,我從中國曆史的角度出發提出過,隻要我們的認知水平成熟一些,現代化進程中的許多彎路是本可避免的。那是從中國現代化曆史著眼得出的結論。但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實也有許多彎路本可以避免,隻要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多一些思考和前後銜接。
今天在這裏反思改革早年在住房、醫療改革道路上出現的偏差,不是為了指責當時的人們,而是為了告誡現在和未來的人們:無論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既看到樹木,又看到森林;既看到眼下走的這一步,又看到未來的兩步、三步、四步。
就橫斷麵而言,改革不但需要看到微觀的細節,更要看到宏觀的全貌。當年的住房和醫療改革如果能早一點把握全貌,既有利於推進市場化,同時又能緊緊抓住政府的“保障之手”,那麼今天我們承受的住房、醫療的壓力和社會成本就會小很多。
而所謂走一步,看幾步,顧名思義,就是處理眼下改革難題的時候,也要看到這一步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還是以住房、醫療改革為例,如果當年能夠預計住房、醫療全麵推向市場化將導致貧富不均的嚴重後果,那麼今天我們在這方麵的糾錯成本就會小很多。
如前所述,我們其實正在做三件事情:一是現代化發展,二是對計劃經濟的改革,三是對改革早年偏差的糾錯。這三件事情雖然會重疊、相交,但就其本質而言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