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進行到這裏,讀到《第一財經日報》對一位學者的專訪文章,標題是《政府購買服務應以培養社會組織能力為目的》。文章的背景想必大家都已知道:隨著政府職能調整的進行,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逐漸興起,但正如文章所寫,“政府購買服務的舉措是要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但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到位”。
文章寫道:
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得看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是不是已經具備了可以接受政府購買服務的實力。事實上,這方麵的問題是存在的,就是我們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充分,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能力不足,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推動社會組織能力成長的過程。
我國的社會組織有三類。第一類是政府直接辦的免於社會組織登記的社會組織。其中包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第二類是有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是指帶中國字頭的組織,包括慈善會、青基會係統,這些大部分都是要登記的。第三類是民間社會組織,其中大量是草根組織。在我國,真正免於登記的社會組織占大頭,而免於登記的都是官辦的。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是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包括第二類和第三類。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存在政府更相信自己的子弟兵,更傾向於讓有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承接購買服務的狀況,因此在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的過程中,有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不斷增加。
文章接著寫道: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不是為了購買而購買,主要目的不是降低政府財政成本,不是政府要卸包袱,而是要通過購買服務來培養社會組織的能力,來推動中國社會真正的發展。如果目的不清楚,會引起政府購買服務過程中的大量問題。
其實,這篇文章反映的問題還是隱性的。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反常的現象:有些部門在認真地談簡政放權,而另一些部門卻在“認真”地研究如何抑製或管控社會。顯然,這裏存在兩個輪子不匹配的矛盾:當簡政放權不斷實行,而同時社會卻日益萎縮,或至少不再繼續成長的時候,等到若幹年後的一天,我們一夜醒來忽然發現,對於要釋放的權力,社會全然沒有能力承接,因為我們的社會是不成熟的,是嚴重萎縮的。
到了那一天,恐怕隻有兩個合乎邏輯的“前景”:第一,由於社會尚不成熟,政府釋放出來的權力到了社會那裏引起的是一場巨大的混亂;第二,政府重新收回權力,重新恢複對經濟和社會的全方位掌控。我們今天所談的改革前景,要麼會導致出現混亂和危機,要麼會遭遇夭折的命運。
而到了那一天,我們一定又會開展一場新的“改革”。但讀了上麵的文字就可以知道,那其實隻是在糾正今天的錯誤而已,根本不是什麼“改革”。隻不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又將為此而白白浪費幾年乃至十幾年的大好時間。
一切的一切,都由於在我們的改革過程中,“兩個輪子”不但跑在不同的軌道上,而且還速度不同,甚至方向不同。當經濟的輪子要求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時,政治的輪子卻依然在高度抑製社會。不同的部門及其利益都在這兩個“輪子”上尋找自己的發力空間,隻是這樣的“力”發得越多,就越無法形成“合力”。
無法形成“合力”的兩個“輪子”,最後的命運要麼是“散架”,飛向不同的方向;要麼是“撞車”,發生嚴重的衝突。
你千萬不要以為我這是在寫偵探小說,或是在夢囈。按照過去我們搞住房、醫療和教育改革的邏輯,按照今天“兩個輪子”各說各話的邏輯,上麵這段文字還真不是我的“夢囈”。
希望所有人的夢想永遠成真,希望我的“夢囈”永遠不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