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未來三年:中國不能再犯錯(3)(1 / 3)

第二,就中短期的風險控製而言,對房價風險的掌控在於對中國金融風險的掌控。隻要中國不爆發大規模的金融危機,那麼房價泡沫就不會破裂。而中國是否會爆發金融危機,取決於中國的各種債務風險。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中國整體債務已經達到113萬億,相當於GDP的200%,但從結構上看,非金融機構債務占64萬億,地方債務占16~18萬億,從整體上看尚在可控範圍之內。尤其是地方債雖然這幾年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但即便以最高值來估計,也還不到GDP的50%,地方政府整體還債能力也還存在。比較值得擔憂的是,由各種理財產品組成的影子銀行是否會構成還款期限錯配,這倒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

四、醫療改革:為什麼一開始也錯了?

都說人民頭上有新的“三座大山”,即住房、醫療、教育,搞得政府疲憊不堪,民眾怨聲載道。經濟學家和其他學者忙於進行各種分析、提出建議,但最終還是未能解決問題。其間到底是什麼原因?

用最直白的話來說,就是政府角色的嚴重缺位。我在其他多個場合都無數次講過:過去若幹年,政府的角色要麼是越位,要麼是缺位。所謂越位,就是不該做的一直做,高度介入經濟,尤其是介入審批領域,不但導致經濟自由度的萎縮,而且更導致腐敗的盛行;而所謂缺位,就是該做的不做,一些本該由政府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產品,政府卻完全推給市場,結果導致過度市場化後的另一種扭曲。

住房、醫療、教育三者的弊端無不來源於此。但改革早年的這些偏差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讀過我的《訪與思——中國人成熟嗎?》一書的朋友可能都還記得其中的一節:“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盲點在哪裏?”我在這裏願再引用裏麵的一些觀點:

改革開放初期,一批原本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出身的經濟學者,開始接觸到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立刻為之所吸引,因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為高層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強烈市場化傾向的參考意見,以為計劃經濟中的中國隻要實施了全麵市場化,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雖然我對中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依然懷有敬意,但從他們的身上,我能頗為清晰地感受到這些思維的盲點。時至今日,當世界經濟危機過去後,我還讀到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在大批凱恩斯主義,幾乎將凱恩斯主義等同於計劃經濟。豈不知,西方的市場經濟核心也不光是市場化,而是程度不同地帶有政府幹預的成分,無論是英國的凱恩斯主義還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都是如此。

當然,如前所述,凱恩斯主義和社會市場經濟下的政府幹預,又完全不同於中國的政府幹預角色,前者是成熟市場經濟形態下的政府適度幹預,政府不擁有對經濟活動的生死大權,而後者則是一個脫胎於計劃經濟的、正在艱難地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形態,政府角色依然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思維和色彩。

……

苛刻地說,對一個具有一定邏輯思考和思維穿透能力的人來說,隻要對中國的問題稍加觀察和思考,上麵這些基本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今天中國的絕大多數人,包括層位極高的官員和名聲極大的經濟學家,似乎都沒有完全明白這一切。正因如此,在中國這些年的改革中才會出現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醫療改革走過的偏差。

2013年10月25日,浙江溫嶺發生了一起嚴重的醫患糾紛事件,一名患者因為對治療效果不滿意,持刀砍向了醫生,導致一死兩傷。

悲劇發生後,醫生們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黑紗,打出黑底白字的橫額“拒絕暴力,保障醫護人員身心安全!”高舉“還我尊嚴”“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等標語,在醫院內遊行,高呼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