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的進程,帶有一般現代化(首先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共同特點,往往可以在國際和曆史的背景下,找到西方國家曾經有過的經驗和教訓。
而所謂改革,則首先指對1949年後建立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改良和轉型。這一計劃經濟體製的建立,最初是中國執政黨為實現民族現代化而做的一種嚐試,但不幸被證明行之無效。爾後中國執政黨的代表人物——鄧小平,先是在1979年開啟了改革開放,後又在1992年開啟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
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則帶有史無前例的特征。必須承認,由於體製慣性使然和體製轉型的滯後,中國的改革至今仍遇到許多羈絆。
中國的發展和改革進程,在現階段中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交彙在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也須承認,改革的滯後有時又拖慢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未來改革:拒絕試錯,少走彎路
但在發展和改革之外,這些年其實還伴隨著另一個進程,那就是試錯和糾錯的進程。由於體製的羈絆,同時也由於改革早年誰也沒有經驗,因此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邏輯下,中國的改革35年來“摸”出了許多成績,但也“摸”出了很多問題:
——20世紀80年代由價格“雙軌製”導致的“官倒”,現在多年後回首,當時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設計或選擇?
——20世紀90年代以政府之手強力推進經濟發展,當年是否預計到今天產生的諸多副作用?
——過去20年,政府職能在幹預和審批方麵高度“越位”的同時,也有在承擔公共服務產品方麵的嚴重“缺位”。當時是否可能有一種更好的設計?
……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老百姓普遍關心的住房、醫療和教育領域,其差錯大都始於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在計劃經濟做法嚴重窒息了上述三個領域活力的情況下,以市場化的方式推進改革無疑是正確的方向。但市場化不等於政府的保障之手就可完全缺位。事到如今,當房價已極度扭曲、畸形,醫療和教育領域的問題也已積重難返的時候,我們再來反思當年的改革設計及其問題,顯然不是沒有意義的。
同時,中國的房價顯然已是極其荒唐的現象。但一個荒唐的現象是否可用另一個荒唐的手段來治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然一定將導致更大的荒唐。然而過去幾年房價調控的實際情況卻是,我們用高度的行政幹預試圖抑製或打壓房價,有的地方甚至還撿回了戶籍製度——一個必將被市場經濟的邏輯扔到曆史垃圾堆裏的陳舊事物。
當年盲目迷信市場化而忽略政府保障之手,“倒髒水把孩子也一起倒掉了”;今天為打壓房價而撿回高度行政幹預和戶籍製度,“撿孩子把髒水也一起撿回來了”。這樣的荒唐和折騰,在中國改革的進程中屢見不鮮。
更要命的是,所謂打壓房價,始終都是在打壓需求麵,而從未在高房價的供求麵(土地財政和流通性過大)動過任何手術。因此,這一兩年我們看到的現實是:雖然限購、限貸措施異常嚴厲,但剛性需求依然如洪水般推高了一線城市的房價。
……
這樣的現象還可以羅列很多,聽上去似乎有點吹毛求疵,但其實是為了我們以後的路能走得更加穩健。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些年我們常常在試錯和糾錯的循環裏徘徊,甚至誤以為糾錯也是改革,因此還往往樂在其中。豈不知很多的“試錯”本可避免,改革原本可以走得更順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