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 未來三年:中國成敗在此一舉(1)(2 / 3)

過去35年,中國有三個重要的裏程碑:一是1979年正式開啟改革開放進程;二是1992年開啟市場經濟的進程;三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全麵融入全球化進程。這三個裏程碑在改革和發展的深度上層層遞進,一步步使中國從1978年一個瀕臨崩潰的經濟體,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這三個裏程碑所折射的中國改革和發展進程,基本上沒有擺脫前麵提到的兩個特點,即從孤立領域切入和“摸著石頭過河”。

從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裏,中國改革始於農村,終於城市,其原因就在於改革進入城市後,未能解決價格“雙軌製”所導致的“官倒”,亦即今天腐敗的早期源頭。

1992年開啟市場經濟進程後,中國改革遵循的邏輯是: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以政府高度幹預之手,強力推進經濟發展。這既有1989年以後的無奈,也有濃厚的“東亞模式”的特點。必須承認,這一模式在過去20年裏強力推進了中國經濟,但也帶來了今天無窮無盡的矛盾和問題。若沒有過去20年政府之手的強力推動,中國的經濟不可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但也恰恰由於過去20年政府之手的過度主導,中國才有如此嚴重的官員尋租、腐敗和國進民退、民營經濟萎縮,以及人民幸福指數下降等一係列嚴重問題。

可以說,今天中國經濟的絕大部分成就都是過去20年裏的這一模式帶來的;同時,今天中國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的絕大多數問題也是過去20年裏的這一模式所導致的。所以,如果說過去20年是中國成就和中國問題的“量變”,那麼20年後的今天已到了中國成就和中國問題的“質變”的臨界點。

一個邏輯的結論就是:今天的中國,其實已經到了社會和政治轉型的臨界點,隻不過我們今天還不知道如何轉型,或還不敢大膽轉型而已。

另一個邏輯的結論是:今天和未來的中國,無論成就還是問題,都不再通過單一領域的切入就能解決,而必須訴諸跨領域的、綜合的視野和手段。

另外,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並全麵融入全球化進程,更是使中國擺脫各種羈絆,如虎添翼。“入世”前很多人的種種不安和擔心並沒有發生;相反,中國“入世”後僅用了五年就在經濟總量上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然後,又僅用了四年就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當然,隨著中國在短短幾年裏“一不小心”成為“世界老二”,中國和西方世界的關係也變得複雜起來。從貿易衝突到能源、領土爭端,從意識形態到民間情緒,從曆史恩怨到麵向未來的茫然,這幾年中國與西方世界(包括日本)的衝突無休無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國力逆轉所導致的西方世界的心理失衡,以及中國對此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成熟思想。

中國雙重轉型的艱難

另外,大家不知有沒有發現,我們今天談中國時,其實涉及兩個互相關聯,但本質上又有區別的進程:一個是發展,另一個則是改革。

所謂發展,是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這一進程不是始自1979年,它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努力——洋務運動,也曆經民國階段,一直延伸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1979年改革開放。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為走上現代化之路,各路仁人誌士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的綜合,也是中國從一個落後農業國逐漸走向現代工業國,從一個封建專製國家逐漸走向現代文明國家的漫長而艱難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