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自由(1)(3 / 3)

小彪:“公司有規定,不可以互相告訴工資的。”

問:“你覺得公司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哪?”

小彪:“是為了保護我們的隱私。”

問:“你覺得工資保密這樣的規定是對員工有利還是對公司有利?”

小彪:“我沒有想過,反正公司就這樣規定的。”小彪沈默了一會兒又說:“如果你問了我,我覺得對員工不利。”

按照平均工資來講,富士康的工資比其他企業要高一些,但是富士康的員工流動性是非常大的,究其原因,跟工作環境壓力大和沒有自由度是很有關係的。這也是上麵我訪談的小容要離開的原因,按照小容的話來說,富士康不是人待的地方。可以想見小容從身體到精神所承受的折磨,而小容也隻有用離開來重獲自由。小彪和小容工作性質不同,小彪在總務部門工作,不在生產線上,從工作內容到工作時間都相對輕鬆和靈活,所以小彪已經快在那裏工作2年了。但是,從我們上麵的對話可以從一個側麵看出,小彪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公司對信息溝通和言論自由的控製。

幾位農民的體會-人民公社和現在的對比

從這段時間的訪談和訪談分析中,我發現,年紀大的人在談感受的時候是縱向對比的,傾向於通過和過去的比較來評價現在的狀況;而年輕人傾向於通過橫向對比來評價現在的狀況。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很不相同的。縱向對比可以讓我們總結過去,吸取曆史教訓;橫向對比更多地提示我們如何麵對現在和展望未來。

2010年8月我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北大段村做訪談,下麵是村子裏幾個人的對話:

村電工:“對比人民公社和現在,這時候比那時候強得多,人民公社的時候,農民吃了飯都去地裏幹活,吃大鍋飯。不像現在,你想出來打工就打工,你想幹啥就幹啥。那時候物價低,原來一公斤菜八分錢、一毛多,現在好幾塊。社會在進步,現在生活比過去強多了。”

村小學退休物理教師:“現在和過去比較一下,現在股份製啊什麼亂七八糟的,不等於社會財富增加了。窮困的差別大了。這樣下去,以後貧富差別會更大。”

一村民:“現在蓋房子,一戶比一戶蓋得高,地基抬高了,水排不出去,就會破損旁邊其他的房子,沒辦法,鄰居都在蓋,我也得重新蓋。村裏沒有人管。”

村裏的物理老師:“土地不應該允許買賣,如果允許買賣的話,就會出現乞丐,就會有人家裏一無所有。因為這個地有人買啊,我賣了,錢用完了,怎麼辦?沒錢了,社會就會動蕩,沒錢了就去搶啊,偷啊。”

在上麵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人的評價是不同,因為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

*電工認為人民公社的時候不自由,吃大鍋飯;現在人可以自由外出打工。

*村民認為,現在村裏沒有有效管理,村民蓋房隨意抬高地基,逼得鄰居為了防止地基被泡壞,也得蓋房。隨意抬高地基的人享受了沒有治理的“自由”,而被迫蓋房的人被這種“自由”所害。

*村裏的一位老師認為,農村土地不能自由買賣,如果那樣會出現很大的社會問題。

人民公社那個時候是不自由的,所以不好。這是對曆史的總結,人民公社已經不複存在了。但是,現在一些人的自由已經損害了其他人的自由,包括:貧富差距增大,窮人受到剝奪;村子裏蓋房子沒有管理,結果損害別人的房子;等等。這是現狀,現實不容樂觀。

二、尋找自由

留在這個廠就是因為覺得挺自由的

在調查中可以發現很多工友換工作非常頻繁,有的一年換好幾次工作。但是我也遇到一些工友,在一個廠工作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當我問及為什麼在一個廠可以幹到這麼久是,工友往往提到一個原因,就是覺得這個廠比較自由。下麵就具體舉個例子來看看工友的體會。

陳滿賢(女),重慶奉節縣吐祥鎮齊嶺村人,1976年出生,小學畢業,96年20歲的時候開始出來打工了。她說她現在上班的廠子工資並不高,但是之所以這兩年一直在這裏上班,是因為在這裏自由、心情比較愉快。她說:

“我們廠是五金廠,主要是生產窗簾杆。這裏工資低,底薪1100元,加班按勞動法計算。以前一個月可以加班60小時,後來按照法律隻允許加36小時,我們全部員工就罷工了,罷工之後現在同意一個星期可以加班1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