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和自由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誌。說到自由,一個人可以不明白自由的學術概念,但是人對是否自由都會有感覺和體會。在和工友的接觸和交流中,我發現,工友對自由的理解和體會是很具體的,而這些具體的體會也正體現了自由的核心內容,但是這些也許往往不是學術討論中自由概念的關注點。這裏選擇自由這個概念進行討論主要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第一,促進學術概念的討論直接和現實生活相聯係,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或者隻回顧曆史而不結合現狀;第二,這裏對自由這樣一個樸素概念的討論是從打工者的視角出發來進行的,這樣的視角一定和其他群體對自由的體會和視角不同,這樣也正好說明了概念的具體化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同的利益群體會產生分歧、對立、甚至鬥爭。
在線新華詞典是這樣定義“自由”155的:
(1)政治上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某些行為不受幹涉的權利。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通信自由等。公民行使這些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自由和紀律不可分,缺一不可。
(2)“必然與自由”。必然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即事物本質所規定的聯係和趨勢;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必然與自由互相聯係、互相製約,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必然是自由的基礎,自由不能脫離必然而存在。自由不排斥必然,而是包含必然。掌握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並達到一定目的時,必然就轉化為自由。必然與自由隻有在創造性的實踐過程中才能不斷轉化和發展。
(3)不受約束:自由活動,自由發言。
(4)自作主張: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從上麵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新華字典對自由的定義分成了三類:定義(1)是政治含義上的自由;定義(2)是哲學含義上的自由;定義(3)和(4)是日常生活感覺到的自由。
從政治上來講,自由是一種權利;從人在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生存邏輯及世界觀來講,自由是發現和尊重規律後的結果;做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來講,我們可以有是否覺得自由的一種感受。在這裏,我們姑且隻涉及最後的這個自由的範疇。當自由是一種個體感受時,有些感受是絕對的,比如腿不好使限製了行走的自由,這樣的失去自由的感受是絕對的,不用比較就可以直接感受得到。但是大部分的關於自由的感受都是通過對比得來的,或者說通過對比而變得清晰和明確。既然是一種感受,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談的是誰的感受;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參照係是什麼或者說指標是什麼。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樣和開放,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國人民包括中國人民都前所未有的體會著更加開放的視野和自由的信息空間。但是這些信息和視野帶給我們的隻是可能性,可能性和可獲得性的差距越大,人們就越感到不自由。
下麵的幾個小話題是我從和工友的交流中提取出來的,肯定有以偏概全之嫌。希望這些和工友、農民的交流所得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樸素的啟示。
一、對自由的認識和體會
生命都不屬於我自己,哪有自由!
下麵的內容是對我和工友葉子的交流的總結。葉子的話反映了在他所在工廠的用工製度下工作的工人的體會。聽了葉子的敘述和分析以後,我自己也深有感觸。我沒有進過工廠,主要從事的是研究工作和家務勞動。如果問我對自由的理解,也許首先想到的是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通過聆聽葉子對自由的理解,我體會到,對於很多工人來講,他們需要的自由是可以擁有自己的時間、是身體不被控製和監視的自由。
葉子1990年出生,是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人。他2006年初中畢業後出來打工。在東莞打工了五年。2010年來蘇州打工。下麵是對葉子的話的總結,及我和葉子的對話。
上班時間
“在廣東那邊上班時沒有覺得那麼不自由,上班上四個小時後可以回到出租屋,又可以吃一頓飯,又可以休息。可以睡一會,也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一會。然後接著上班。我感覺不會那麼沒有自由。在蘇州這邊就感覺特別沒有自由,一整天被限製在那裏。早上我們五點鍾要起床,然後去廠裏麵,廠裏麵七點開始上班上到晚上七點,幾乎就沒有出廠的門口,一天就待在廠裏,就感覺特別別扭。但是你又意識到,其實我們不進廠又能做什麼呢?業務員又要不了這麼多人,我們要吃飯肯定要進廠做。確實是沒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