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開始說合理,現在說不合理。到底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同一個事情能不能既合理,又不合理?
答:那就是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沒有辦法,所以說也是正常的。
問:那你就應該接受。你就不應該抱怨吧?
答:如果我們看不到的話就不會抱怨,如果看不到這種差距,我們也許就不會抱怨。每個人工資兩千塊,很好的,我自己吃得挺好,也有住地方,我又沒有更高的目標,然後我就會認為這個很合理,就不會有抱怨。為什麼我會有抱怨?原因就是我看到這種不公平。
問:你看到什麼了?
答:肯定每個人都能看到,這個很容易看到。你走在大街上,你騎自行車,別人坐的是寶馬,你看不到嗎?所以這個很容易就可以看到。
問:那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合理還是不合理?
答:我認為是正常的。
問:那你就應該接受,不應該抱怨。
答:應該說是這樣。
問:那你抱怨什麼哪?
答:我自己就在想,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別?為什麼別人坐寶馬,我們騎自行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肯定是我們自己的原因,才造成這樣的現象。
問:是你自己的什麼原因呢?
答: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這個原因。
問:那你發現了嗎?
答:這個原因太複雜了。我們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然後我們跟別人相比,我們看到很多差距。說收入方麵,然後就是說居住條件,還有很多,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等。我現在自己租房,大概7平米的空間,一個月租金260元。
問:你覺得這不公平,是嗎?
答:對。
問:你覺得這正常嗎?
答:正常。
問:正常就應該不去改變了呀?
答:我覺得正常和改變沒有什麼聯係的。我們覺得正常,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看到別人開寶馬,我們也可以努力有錢去開寶馬。
問:你覺得你有一天能開上寶馬,是嗎?
答:我覺得有可能,為什麼沒有可能?
問:你覺得怎麼樣才有可能?要怎樣去實現?
答:這個我說不上來,但是我覺得是有可能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確實是可能。
問:為什麼這麼想?
答:你不這樣認為嗎?
問:我認為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開上寶馬。
下麵是我的一點兒反思:
*張毅立一直說“不公平很正常”,但是其實這樣說隻是他的思維邏輯,並不是他的情感邏輯,從心裏說,他認為不公平。他的一句話道出了他為什麼覺得不公平的實質,他說:“看不到就不會有抱怨!”反過來說,看到了就會因為覺得不公平而有抱怨。當他騎自行車而別人開寶馬的時候,他內心覺得不公平。公平是用“心”來評判的。張毅立之所以傾向於放棄“心的評判”是因為他覺得“反正也沒有辦法改變”。
*我們思考問題不能把“很多人都這樣”/“到處都是這樣”和“正常”等同或偷換。前者是現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騙人的鬼話。可以說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但是卻不能說都是合理的。
*不能把“認為沒有辦法”和“合理”/“正常”等同或偷換。也就是說,一件事情你明明認為不公平,但是因為覺得自己無力改變所以就認為正常了。當我們認為無力改變不公平狀態的時候,我們的反映也許會是接受、退縮或者反抗,但是接受並不是因為認為合理。
*這個世界不給我們道路,卻給我們灌輸很多幻象。資本所創造的個人奮鬥和成功學幻象掩蓋了現實,讓人認為隻要努力就可以實現夢想,就可以坐上寶馬。資本用幻象把人麻醉了以後就可以在現實中變本加厲地牟利。
四、追求公平的觀念
追求公平肯定不能靠嘴皮子。但是有時候語言與書寫也是思考的過程,也許對別人也有所啟發。
1、不要陷入支持社會不公平的話語陷阱中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從街頭巷尾的議論到主流的媒體,我們往往會聽到一些貌似合理但是實際上是謬論的話語。因為這些話語貌似有道理,所以人們也許就不深究了,甚至把它們當做“公理”(就像真理一樣)。這裏選擇了幾個來分析一下。隻有掙脫這些話語陷阱,我們才能去思考真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