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公平(1)(2 / 3)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138,美國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甚至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從一個世界上財富分配和收入最平等的國家發展成了貧富差距非常懸殊的國家。該如何去分析和判斷這個現狀?在這裏,讓我們通過工人的話語和視角來分析公平的問題。

二、工友體會到的社會的不公平

在這一小節隻討論了三個方麵的社會不公平:教育不公平、收入不公平和消費不公平。社會的不公平體現在很多方麵,這裏之所以選擇了這三個方麵主要是因為在訪談的工友中談這幾個方麵談得比較多。

2011年6月14日,在蘇州和20位工友一起就社會公平問題進行了討論,下麵簡單小結一下工友認為的社會不公平的現象:

*本地人與外地人待遇不公:東莞的平均工資,同等崗位的,本地人3000多元,外地人1000多元;蘇州住房公積金,本地人都有,外地人有的有,有的沒有。招工的時候本地優先;

*付出與收入不公:基層工人的工資是最低的。派遣工和正式工待遇不同,從基本工資到福利待遇都比正式工要低。投機取巧者得利;

*一雙鞋賣價400元,工人隻得到4毛錢;

*兩個大學生,學曆、學業都一樣,有關係的大學生去政府機關,另外沒有關係就要去自己找工作;

*說工人有自由擇業權,但是往往是工廠選我們工人,而我們沒有選擇權;

*工廠裏對普通職工和領導的態度和要求不同,很不公平,比如,領導可以不穿工服;

*找工作要給中介交錢不公平,因為還是和派遣公司簽合同;

*公積金之前可以取,現在不可以取;

*工資趕不上物價的上漲;

*征用農民的地蓋房子,農民卻買不起;

*孩子們上學的條件不公平;

*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公平;

*農村的老人七老八十了還要為生活下地做體力勞動。

教育機會不公平

中國人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我沒有研究過教育史,所以不能妄下結論,隻能從直接的觀察進行判斷。我所接觸的打工者,無論多麼艱難,供孩子上學都是家庭決策中的首要考慮。我們的正規教育體係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正規教育畢竟還是孩子們和年輕一代獲得知識和生存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麵列舉一些教育的不公平:

在農村:

*很多地方村裏的小學和教學點都解散了,孩子們都要去鎮裏上小學,包括1年級2年級的小孩子。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庭不得不在鎮上租房子以便陪孩子上學,有的家庭爺爺奶奶不得不每天步行接送孩子;

*即使是中心小學和鎮上的中學,和城市裏的學校的教學條件相比也相差很遠;

*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長期住校,得不到父母的關照,而學校的住宿和餐飲條件又比較差甚至很差。

在城市:

*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打工者子女和城市子女在享受義務教育上的不公平。據估算,全國有2000萬跟隨父母到打工地的隨遷子女。據鳳凰網2011年9月報道139,在北京有打工人員隨遷子女43.37萬人,其中70%在公辦學校就讀,其餘大概10萬學生在自辦學校就讀。這些自辦學校(也稱打工子弟學校)中有62所合法(有辦學許可證)辦學。有112所無證辦學,有學生4萬餘人。

*無證辦學的學校隨時麵臨被停辦,4萬學生隨時麵臨搬遷、轉學和失學的危險。2011年8月,北京24所打工子弟學校麵臨關停,涉及1萬4千餘學生140。北京皮村的同心實驗學校雖然此次不在名單之內,但是隨著皮村拆遷的日益逼近,學校不久也許也麵臨拆遷了。皮村同心實驗學校的沈金花校長說:“我們學校有500多個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她們可以進公立學校讀書,但是由於入學條件苛刻、讚助費太高或者公立學校離家太遠等原因孩子們去不了。這種情況下就要客觀對待打工子弟學校的存在。”

*隨遷子女不能參加中考和高考,所以很多打工者子女即使有條件留在北京,為了上高中和考大學也不得不回到老家。

中等專業學校/職業教育

*在北京,幾乎所有這些學校都是公辦的,歸行業或者區/縣主管。由於當地人口減少,這些學校又隻允許招本地生,這些學校都麵臨生源不足的問題。而在京的外地年輕人卻入學無門。

*在外地,有很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但是我們知道一些學校一方麵教學質量很差,另一方麵職業道德喪失。在本研究所調查的54名工友中,有11名上過技校,其中8名明確上當受騙;另外3名雖然沒有明顯受騙,但是反映學無所用。

因為窮所以沒有學曆-和工友杉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