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人主體意識的形成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識到了中國需要政治改革,但是怎麼改大家的看法很不一致,而且我們很多人自己也沒有明確的看法,因為現實太複雜了。但無論現實多麼複雜,哪怕我們的看法不成熟,形成自己的看法依然很重要,這是建設未來的基礎。現在問題就在這裏,看法是需要語言進行描述,可是當我們談論政治的時候,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了。大家對很多曾經使用過的詞語非常反感,大家對代表“階級性”的詞語也感覺很難接受。現在,打工階層受到資本的嚴重剝削,但是“剝削”這個詞讓很多人覺得刺耳。
一個人需要認識自己、需要認識社會,然後才能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係,進而創造自己和改造社會。一個群體需要認清其社會地位,然後才可以謀求社會地位的提高。同時,我們需要找到適當詞彙來描述我們的看法、我們自己是誰、來分析社會。這些就是所謂的主體意識。而新工人主體意識的形成是新工人真正崛起的必要條件。
每次和工友聊天,我都可以體會到交流中的互相啟發。很多時候,聊天以後,我覺得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當一個人對自己、對社會的看法改變了,不就是變了一個人嗎!我不知道工友的體會如何,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工友在講述他/她們的生活的時候,也在重新審視自己;我也可以感受到,當我詢問工友對某個問題看法的時候,交流的過程也是工友再思考的過程。書中這一部分,我把和工友的一些對話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希望從一個側麵反映工友的看法。無論這些看法是否正確、是否全麵、是否對自身和社會的發展有積極意義,正視這些看法並進一步進行思考就是新工人主體意識形成的過程。
在動筆寫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計劃要寫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寫完了前三編以後,我詢問自己:擺在自己和讀者麵前的都是問題,難道我們就沒有希望嗎?不,希望是一定存在的。那麼希望在哪裏?如果沒有一個公平的社會,平民百姓就沒有好日子過。那麼什麼是公平?工人們是如何看待公平的?我們有多大的機會去追求公平?該從哪裏入手?如果到網上去搜索“公平”這個詞,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解釋、很多文章,讀這些東西可以有很多啟發。但是這裏想要的不是海闊天空的議論、古今中外的評述,而是從工人們的視角和最貼近工人現實的分析。基於前麵已經做的近百個訪談帶來的啟發與疑問,我又到了蘇州和武漢,訪談了十幾位工友,和20多位工友進行了座談。整理了工友們的看法以後,才開始動筆寫這一部分的內容。這裏選擇了三個概念和一個問題進行分析。這些分析也會和前三編的討論內容相呼應。
選擇“公平”這個概念是因為:第一,如果公平不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取向,那麼打工者的問題就失去了立論的基礎。也就是說,正因為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沒有喪失公平取向,所以打工者的問題才受到社會的關注;第二,在和工友的交流中,發現我的一個假設是錯誤的。我原來想當然地認為,打工者們在社會中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那麼他/她們一定會認為社會很不公平。但是,在和工友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工友認為社會不公平很正常,有些甚至認為社會就應該這樣。如果很多工友認為社會不公平是正常的,那麼追求社會公平的腳步就會慢很多,打工者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提高就更加艱難了。所以,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工友對公平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和工友為什麼抱有這樣的看法。中國追求公平正義的傳統中有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話:群眾創造曆史。我很同意這句話。如果打工群體主體性意識中對公平的看法是支持資本的邏輯的,那麼打工群體要想改變自身的地位和改變社會就更加困難了。
一、追求平等要從公平入手
在討論公平的概念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聯係到其他相關的概念,比如:平等和公正。舉個例子來說明公平和平等的區別,我以前看過狐狸和仙鶴一起吃飯的寓言故事,狐狸用盤子才可以吃到飯,仙鶴用盤子吃飯就吃不到,為了保證狐狸和仙鶴能平等地吃到飯,要公平地為狐狸和仙鶴提供不同的用餐工具,給狐狸盤子,給仙鶴長頸瓶。也就是說通過公平的手段才能達到平等的目的。
在百度上讀到一篇文章“公平辯證”137,我對此文章中對公平和公正的分析比較認同。作者論述道:“公正和公平基本上是處於同一層次的概念。但細究起來,公正和公平這兩個詞也有細微區別,主要就是二者所指向的對象有所不同。以法律裁判為例,公平主要是就當事人利益得失狀況而言的,而公正則主要側重於對法官(也就是第三方)行為的合理性的評價,指其行為獨立、不受幹擾、不偏不倚。”也就是說,要想實現公平和平等,要有公正來做保證,而公正的角色隻有第三者才可以提供,不能是當事人。
基於上麵對三個概念的比較,我選擇用公平的概念來思考打工者的社會問題。從社會現實來看,打工者和其他社會階層相比差距很大,很不平等,這是一個結果,我們不能從結果入手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從公平這個起點來討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