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討論(2 / 3)

打工者與土地的關係是分裂的。並不是所有的打工者在農村都有土地,但是很多打工者還是在農村蓋房。不能成為農民,沒有土地,在那裏也找不到工作,但是卻要在那裏預支所有的血汗錢蓋房子,這就是打工者和土地的“愛”與“恨”的關係。打工者雖然從名義上沒有放棄土地,但是從行動上已經放棄農業了,每個人不到1畝的土地,小農戶不放棄土地能有什麼出路哪!如果國家不做長遠打算,土地將被資本擄獲,最後有的打工者也許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為農場主打工。

打工者的“家”的概念是分裂的。長期生活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被稱為自己“家”的地方是想像中老了以後才能回去的地方(養老院)。我和工友聊天的時候,開始有幾次我不經意地問:“你的家有多遠?”工友說:“坐火車20多個小時”,我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工友理解的家是老家。還有幾次,我問工友:“每天什麼時候下班回家?”工友先是愣了一下,然後說:“哦,下班時間?一般是晚上9點,然後回出租屋。”我意識到,工友不認為出租屋是家。我還發現,對於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工友,工友會對孩子說“放學回家”這樣的話,感覺是:無論在哪裏,如果一家人在一起也許也可以勉強稱之為家,而且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家。

三、社會斷裂和精神“臆化”下的“用工荒”

當人數巨大的打工群體處在這樣斷裂的、分裂的、躁動的、貌似有很多可能性卻別無選擇的社會裏,“離開”和“流動”成了打工者別無選擇的選擇。離開可以隻是從一個工廠換到另一個工廠,流動也許是從城市回到老家然後又回到城市。這就導致了中國現在不缺勞動力卻存在“用工荒”的現象。“用工荒”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的斷裂和人靠臆想來生活。

前麵分析了“用工荒”的三種表現形式,“春節前後階段性用工荒”主要是由於社會斷裂導致的,而“持續性用工荒”主要是由於社會斷裂和精神臆化導致的。打工者在城市沒有歸屬感、不能安居樂業、又不能回農村也不願意回農村,所以隻能在迷茫和躁動中流動,去尋找可能性或者哪怕隻是太膩煩了去換個環境。

四、讓新工人在城市住下來

在打工者工資這麼低的情況下,很多打工者都可以用自己一輩子的血汗錢花10萬20萬買房子、蓋房子,如果社會和資本的運行稍微健康一點兒的話,打工者不用任何人的恩賜就可以在城市建立新生活。但是在權錢結合和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社會沒有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我們人類的物質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沒有那麼複雜,但是這些在資本的運作下,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噩夢。

官員們為了贏取產業轉移落戶本地的機會而四處奔走、專家學者們論證著產業轉移的趨勢、優勢和障礙,但是我們很難聽到打工者在這個過程中的聲音。在資本和權力共謀下,不僅大中城市的房價一路攀升、一些小城鎮的房價也已經大幅度上漲。為了能夠擁有一個家,哪怕隻是臆想中的、哪怕隻是符號性的,打工者都要支付和預支自己的全部勞動所得。

當我讀到李昌平老師的一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了解決打工者在城市居住問題的可行性出路,但是這個出路隻有在資本和權力受到社會監督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下麵就原文摘抄李昌平老師的文章136:

“‘農民工’其實是‘新工人’,已經有1.7億人到了城裏,但沒住下來;未來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成為‘新工人’。每一個‘新工人’都有享受基本住房的權利,不能指望市場去完成,落實這項基本人權是政府的頭等責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