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用工荒”與新工人的形成(2)(1 / 2)

工作比以前好找了

2010年11月13日我訪談了在東莞工作的劉海濤,他1981年出生,貴州人,技校畢業。在重慶、廣州和深圳工作過,現在在東莞的廣德廠工作,已經在這裏幹了3年了。他告訴我:“我是2000年3月份過來廣州的,我當時找工作找了半個月,騎著自行車到處去轉。看人家有沒有招工啟事,問一下,進去的時候看一下,問一下在裏麵上班的工資怎麼樣,上班的時間就是怎樣的。一般沒有技術的話,男孩子做的是苦工,工資很低,時間很長。不像現在這樣的,現在找工作的話哪裏都好找,不管是哪個廠子。

“2007年,我到東莞這裏來了,在廣德廠(廣德運動器材用品廠)上班,廠子做運動用品,這在華南工業區來說還是算大的。在這個廠快做三年了。現在工資2500。相當於技術工,也不屬於管理層。說實話我們那個廠裏的管理不好做,像我們廠裏基層管理還不一定有員工好,反正一個月下來不會低於那麼多工資,管理層工資也持平,差不多,我們反而更好一些。壓力沒有那麼多,現在的員工不好管理,這邊現在缺人,你管得人家不做了怎麼辦!現在員工人家沒有錯誤,你也不能開除。有的時候員工鬧一下脾氣,跟你吵一架。做管理有管理的好處,做員工有員工的好處,總體來說隻要工資可以就可以。

“我們廠現在就缺工,現在廣東的廠90%以上的都缺工。流動性太大了,現在年輕的一代,90過後的人更傾向於自由,進一個廠工資怎麼樣,或者老大管得嚴,搞兩天跑了,就是這樣的,流動性強。”

用工年齡放寬了很多

在十多年以前,女工都很年輕,所以打工的女性被稱為“打工妹”,現在這個稱呼實在不能再代表這個群體了,因為女工的年齡跨度已經相當大了,很多女工已經30多歲、甚至40多歲了。在我訪談的女工中,年紀最大的是43歲。

從富士康招工的情況看,年齡也放寬了。比如:2010年江蘇淮安富士康招工的年齡要求為22~28歲,而2011年為17歲~32歲;2010年太原富士康招工的年齡要求是年滿17周歲,且不得超過28周歲,而2011年為17~35周歲。

招工對男性的性別“歧視”減輕

2010年11月13日我訪談了在東莞工作的劉海濤(簡介同上)。他告訴我:“2000年剛來廣州的時候很多廠不招工,一般的廠招工的時候都不招男孩子。我找工作找了半個月,騎著自行車到處去轉,看人家有沒有招工啟事。”

不過,這種招工對男性的性別“歧視”還繼續存在,比如很多中介不收女性中介費,而男性找工作就需要交中介費。

管理層對待員工的態度好些了

2010年11月10日,我訪談了在東莞工作的劉珍蘭,她是1984年出生的,老家在貴州省遵義縣。珍蘭從2001年開始在東莞的裕成鞋廠工作,進進出出幾次了。她告訴我:“2001年第一次來到東莞黃江鎮北岸村,那時周圍都是荒地。我們廠主要做NB鞋。我剛到這裏來的時候也就是2001年我的工號是8000多號。等到我2010年3月再來的時候,我的工號是107583。從2007年開始廠裏的管理人員就很少罵人了。從2009年開始辭工的時候就不會再拖欠工資了,辭工也不會被推遲,廠子從那時起就一直處於缺工的狀態。現在辭工的時候廠方都會盡力挽留。”我估計工人的工號代表的是廠子當時錄用過的工人的總數,也就是說,來一個新人就增加一個工號。如果是這樣,那麼從這個側麵也可以反映出工廠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的現況。

附錄:富士康在中國的擴張版圖回顧

富士康在中國的快速擴張是中國的幸運還是不幸?是打工者的幸運還是不幸?富士康從沿海向內地擴張是內地的幸運還是不幸?富士康向內陸擴張是打工者實現回家鄉夢想的機遇嗎?分析中國的“用工荒”現象的實質,可以從富士康現象中看出端倪;分析中國產業轉移的影響,可以從富士康現象中開始分析。

媒體對“用工荒”情況做了鋪天蓋地的報道,我在搜索這些報道的時候發現,談到中國打工者的情況就無法避開富士康。在搜索富士康的情況的時候,我發現富士康如此龐大,如果想了解它的情況必須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進行了解。在不斷搜索富士康的全麵情況的時候,我發現真正了解富士康是不可能的,因為信息是如此的零散和間斷。我花了10多天的時間,搜集了很多很多信息,最後把我認為相關的信息彙總到了下麵的表格裏,而且都注明了出處。通過對這個大表的分析,我得出了下麵初步的幾個判斷:

(1)富士康用工人數在逐年增加,而且在接下來的幾年仍將大幅度增加。從下表中可以明顯的看出這個趨勢。另外,根據新浪網新浪科技2010年12月10日題為“富士康大陸員工數量突破100萬”的報道68:“12月10日晚間消息,富士康科技集團通路事業群董事長、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特別助理胡國輝周五表示,富士康在大陸的員工數量已經超過100萬。胡國輝今年(2010年)8月曾表示,到明年(2011)年底,富士康員工數量有望增加到130萬,而當時(2010年8月)為9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