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用工荒”與新工人的形成(1)(1 / 2)

“用工荒”是企業、政府和打工者進行角力的一種表現,“用工荒”在有些地區比較嚴重,在有些地區並不存在;企業在和政府的角力中要強化“用工荒”的嚴重程度,以便獲得政府的重視和優惠;企業在和打工者的角力中通過媒體宣傳“用工荒”的嚴重程度,以便吸引打工者前來就業;打工者在和企業的角力中處於弱勢,但是打工者的力量在於用腳投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改善用工環境。“用工荒”和打工者就業的不穩定是直接相關的,打工者雖然就業不穩定,雖然會不斷換工作,但是打工者會繼續在城市打工。“用工荒”現象告訴我們:一個就業雖然不穩定但是數量穩定而且在不斷增長的工人群體已經形成。打工者也許沒有更好的其他選擇,但是可以選擇離開,這是弱者的武器,但是在運用這種武器的過程中打工者會加深做為工人群體的一種認識,這也是新工人群體形成的一個過程。

一、是否存在“用工荒”

閱讀媒體報道的時候,口徑是非常清楚的:中國存在嚴重的“用工荒”。在進行工友訪談的時候,發現東莞和蘇州的情況很不同。在東莞,工友告訴我,工廠裏長年缺工;在蘇州,雖然找工作也不是那麼難,但是工友反映不存在“用工荒”現象。那麼到底是否存在“用工荒”呢?也許這取決於從哪個視角來看,和從誰的視角來看了。

1、從企業角度看,存在“用工荒”

自從2003年有關於“用工荒”的報道開始,這個話題現在年年見諸報端。根據廣州市人力資源中心的數據顯示61(《財經》雜誌2010年第6期:“‘民工荒’真相”),廣州目前(2010年)用工總量為683萬人,缺工15萬人以上,深圳市缺工20萬人以上。佛山用工缺口高達28.3萬人,較去年增長60%以上,勞動力供求情況由去年的1∶1變為目前的1∶3,一個工人對應三個崗位。”

現在中部和西部也開始出現“用工荒”的情況,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數據顯示62:“截至2010年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過50人的企業達2300餘家,缺工總數達到25萬人。今年春節後,全省企業還計劃招工25萬餘人。”

這個現象我也在工友訪談中得到了一些印證。2010年11月我在東莞訪談了在那裏打工的劉海濤,他在當地一家口碑很好的廣德廠工作。他告訴我:“據我了解現在廣東90%的企業都缺工,我們廣德廠也缺工。現在管理人員都不能對員工隨便斥責,因為要留住工人。”

2、企業存在“用工荒”,但中國不存在“工人荒”

通過分析相關信息和報道,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很多企業的確存在“用工荒”,但是並不是因為勞動量的供給減少了,也就是說雖然存在“用工荒”,但是並不存在“工人荒”。

2011年3月2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中國“十二五”期間就業市場總體看仍是“供大於求”63。尹蔚民說,由於我國現在尚有一億農民需轉移就業,所以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的人口紅利期還不會過去。我沒有找到最新的全國總體情況的數據,但是從2009年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來看,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數在增加。那麼當有些地方或者有些企業出現“用工荒”的時候一定是因為工人去了其他地方和其他企業,也就是說工人在流動。從全國情況來看,打工者在東部就業的還是占大多數,但是打工者從東部向中部和西部流動的趨勢明顯。

3、在打工者眼中“用工荒”是“用工謊”

打工者說“用工荒”是“用工謊”的首要原因是,工友對薪金收入水平很不滿意。按照“用工荒”的邏輯,如果存在“用工荒”,那麼企業就必須通過漲工資等手段來吸引工人,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企業沒有這樣做,所以工友推出的結論是“用工謊”。

我在網上查到太和顧問發表的“2011年度‘用工荒’現狀調查”64,該報告共收集近270家企業(包括:外資、國有和民營)的反饋問卷,從調研反饋的結果看,企業在2011年的用工招聘過程中,幾乎60%的企業隻選擇了小幅提升薪酬水平,而有1/4的企業的今年的招聘過程中薪酬基本不變,隻有少數企業(僅占14.8%的企業薪酬漲幅在20%以上)以較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

工友反映,工資的確有所增長,但是物價的上漲大大超出工資上漲的水平,所以實際收入水平等於沒有提高。

4、“用工荒”是企業說給政府聽的

從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出來,各地政府為了爭取富士康在本地落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這是因為富士康這樣的大企業的落戶意味著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大河報》2010年8月11日的題為“揭秘富士康入鄭路線圖各地爭奪談判近似肉搏”寫道65:“以武漢為例,2007年4月,富士康武漢科技工業園正式奠基。僅過3年,在2010年上半年,武漢富士康出口就達到7.73億美元,占到武漢市出口總額的將近1/5。”各地政府爭奪富士康,富士康在與各地方官員的談判中就可以獲得更多的主動權,讓地方政府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從而進一步壓低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