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如果想湊合找一個的話,估計19歲我就結婚了。
問:你一直不找是因為想找一個可以談得來的是嗎?
答:隨便湊合找一個的話,有什麼意義呢。
問:在老家不是會有人提親的嗎?
答:老家的女孩子都跑出來了,現在十五六歲的女孩子就出來打工了。
問:但是我好像聽他們講,老人都希望年輕人在老家相親,比如春節的時候,不是嗎?
答:有好多人春節的時候都不願意回家。
問:為什麼呢?
答:車費貴嘛。又擠,又貴。像我們坐汽車的話,要五六百塊,我們平時回去的話,都要四百塊。做火車的話,便宜一點兒,但要坐三天三夜,慢車,走一個站停一個站。
問:是不是因為女孩子比男孩子少了,所以不好找了?
答:要找一個差不多一點兒的。
問:自己滿意的?
答:不是自己滿意的,得誌同道合的,說不到一起的話,也沒用。
從王永貴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對妻子的不滿意。從他的話語中,我體會的意思是:如果他是北京人,那麼他早就離婚了,但是因為他不是北京人,或者因為他是農村人,所以他就不能離婚。也就是說,雖然王永貴已經長期不在農村老家生活了,但是在婚姻問題上,他仍需要遵守老家的傳統。他這樣做一定是因為農村老家對他仍然意義重大,否則農村老家對他的看法沒有必要影響他在北京生活的決策。
從和胡恒建的對話中,可以體會到他的壓力,同時可以感受到他對婚姻的態度。他認為婚姻的前提首先是愛情,用他的話是誌同道合。他之所以在抵抗傳統婚姻的壓力,是因為他認為沒有情感的婚姻是沒有意義的。
2、男女交往關係的改變
在人口流動和城市生活的衝擊下,打工者從農村帶來並保留的婚姻傳統正在受到衝擊。當農村和老家仍然在打工者的生活中起到相對重要的作用的時候,婚姻傳統的徹底改變也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超前於婚姻傳統改變的是男女交往的過程。在傳統模式下,雖然男女交往不一定都會走向婚姻,但是男女交往的目的是為了走向婚姻。在打工生活中,這樣的一個模式應該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少數打工男女交往後走入婚姻,但是很多交往後分手,還有很多的情況是:交往本身就不是為了走進婚姻。
陳若水的故事
陳若水是湖南株洲人,1980年出生,初中畢業。家裏5口人,爸爸媽媽在農村老家,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也在外麵打工。陳若水1997年開始外出打工,在廣州、深圳和東莞等地打工有十多年了。2010年7月1日,我訪談了當時在深圳工作的陳若水。談到他的感情經曆的時候,他告訴我:“我看周圍的同學朋友在外麵交往了女朋友,回老家後就分手了,他們在一起幾個月過得很開心,最後分手就分手了。我看到周圍的同事建立戀愛關係的時間特別快,一兩天就建立了,說分手馬上又分手了。我才意識到對感情是沒有必要那麼認真的,我從我自己身上看到人對感情的認識的變化過程。我後來也變了,變得不是那麼單純,也喜歡去控製別人的感情,用很難聽的話就是喜歡玩弄別人的感情。我後來遇見一個四川的女孩子,在遇到她的時候,我其實並不喜歡她,但是又想控製她的感情,完全抱著一種玩的心態,不把感情當作一回事。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來來去去很痛苦,後來很厭惡那個地方,我就想離開那裏,就辭工了。”
二、女性在傳統和現代的交織中
下麵講了幾個女性的故事:
*黃晴不想回家,覺得家裏沒勁兒;她覺得她不需要自己存錢,因為將來結婚的時候丈夫家會給彩禮錢。
*王豔華認為:女人一結了婚就是家庭,有了孩子就是孩子,感覺自己都是次要的。
*吳先生的妻子覺得上班辛苦隻掙1000多元錢,婆婆照顧孩子,自己每天出去打麻將;
*王佳和丈夫兩地分居,雖然結婚了但是雙方都習慣了單身的生活,王佳想回家照顧孩子培養感情,但是婆婆和丈夫希望她打工掙錢蓋房子;
*程雲高中畢業,很有工作能力,為了照顧兒子不能做自己喜歡的教師工作,內心痛苦但是強迫自己安於現狀;
*王開香是這些女性中年紀最大的,43歲。她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和自己要什麼,她喜歡在工廠工作因為簡單不麻煩,她不喜歡回農村老家,因為幹農活累而且氣候不好。她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也支持著丈夫在老家養牛的投資。她說等老了幹不動了的時候才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