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打工對性別關係的影響(1)(1 / 2)

除去平時積累的調研和訪談,此次專項調研一共訪談了54名工友,其中30名男性、24名女性。這樣的性別比例可以保證在講述工友故事的時候,同時反映男性和女性的現狀。在這裏把女性問題和社會性別關係問題單獨用一章來討論,目的是希望我們在任何議題中都要關注性別視角,這個性別視角並不一定專指女性視角,也可以指男性視角,因為兩性中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另一方產生影響。打工群體迷失在城鄉之間,那麼女性在這種城鄉移民中更多的是迷失還是獲得了可能性?還是兩者兼有?

我們這個時代到底比以前好了呢還是糟糕了呢?這也許是一個無法直截了當回答的問題,因為在有些方麵我們進步了,但是在有些方麵又有很多問題,而且是以前未曾遇到的問題。我對溫鐵軍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他說:“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縱觀現狀,我們看到了很多糟糕的情況,那麼“最好的時代”指的是什麼呢?也許指的是這個時代同時也充滿了機遇和可能性吧。觀察女性打工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時候,我對這一點的體會尤其深刻。

有這樣一句話:“女性的進步是社會進步的標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來衡量女性的進步與否。

第一,女性經濟收入水平。如果女性沒有經濟收入,完全依靠丈夫的收入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那麼女性是不獨立的。女性有了經濟收入是否就是一種進步呢?應該說“是”;但是這還取決於女性對自己的收入有多大程度的支配權;而毋庸置疑,女性有收入是對收入有支配權的重要前提。

第二,社會交往的廣泛程度。因為社會交往多了才能見多識廣,才能增加自信。

第三,婚姻自主權。這一點對男性和女性都適用。

第四,女性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性是女性最終獲得進步和解放的關鍵。

一、從農村到城市的移民對性別關係的影響

1、婚姻觀念和模式的改變

中國農村長期以來的傳統都是媒人介紹年輕男女相識,然後年輕男女“短暫”相處,覺得沒有什麼不合適就訂婚然後結婚了。結婚被認為是“完成人生大事”,婚姻被認為是“傳宗接代的單位”和“生產生活的共同體”。在相對封閉的鄉村生活狀態中,當家族和血緣同時也是生產、經濟和社會交往的核心的時候,這樣的一種婚姻傳統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在現在這個人口長期快速流動的時代,這樣的一個傳統正在麵臨衝擊。

王永貴的故事

王永貴是河北人,31歲,妻子也在北京,他搞裝修,妻子做家政工。他13歲就不上學了,開始打工。開始在飯店裏、然後在建築工地、接著修理摩托車、後來做裝修。打工地點主要是在河北邯鄲和北京。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8歲,小兒子6歲。談到婚姻生活,他說道:“結婚的時候沒有領結婚證,年齡不到。在我們老家就是那個風俗,過了二十歲相親就特別難了。二十不大吧,但是姑娘已經沒有了,都已經嫁出去了,你娶誰去!都是這個習慣。誰家的父母不想自己家的孩子早成家,都是那種想法。誰家的姑娘她媽她爸不想給她找一個好的家庭,都想盡快找好。我19歲結婚,隻比村裏其他同齡人早一年。結婚之後也沒有壓力,吃老爸的,花老爸的。孩子也不是自己照顧,我爸爸媽媽照顧。我們也沒有那個時間去看孩子。

“如果有人問我幸福不幸福,那我先要問:什麼叫幸福?我們那的風俗是,就是過不下去了,特別不開心也不會離婚,這是農村風俗,感覺離了婚非常丟人。我個人對她有一百二的不滿意。如果說農村趕上北京這種風俗,結婚十個離婚就得十一個。”

胡恒建的故事

胡恒建是貴州人,1988年出生。爸爸媽媽都是四十幾歲,現在家裏就他這一個孩子,原來有個妹妹,9歲的時候得病沒有及時治療死了。胡恒建念到初二,上過技校。2003年技校畢業實習開始打工,在遵義幹過快一年,後來就一直在東莞打工。2010年11月12日我在東莞塘廈見到了在那裏打工的胡恒建。我們聊了很多,下麵是我們關於找女朋友的對話:

問:你現在有沒有女朋友?

答:沒有。我打電話回去,我老媽總說,都22歲了,趕緊的。

問:22歲大嗎?

答:是啊,我也覺得也不大。但是,在老家,跟我一個年齡的,還有比我小的都結婚有孩子了,一個同學的兒子都很高了,可以叫我叔叔了。這種壓力你體會不了。

問:你說說你的壓力吧,看我能不能理解。

答:家裏的壓力啊,要是讓我說一個所以然來,我也說不出來。

問:那先湊合著找一個。